他忙扶住老侯爺,順便看了眼老侯爺手中的密信,只見上面寫著一行字:
元宵節,駙馬爺遇刺,生死不明。
駙馬爺指的自然是二哥季寧。
現在情況還不清楚,侯爺先莫急。福伯安慰道。
老侯爺雖然離開了京都,但一直關注著京都的消息,平時與長公主府也都保持著書信來往。
這封密信并非來自長公主府,而是留在京中的暗探發出來的,寫得很簡潔,應該對具體情況還沒有弄清之故。
京都遠在千里之外,他們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等待。
午時,第二封密信到了。
根據信中所說,正月十五那天,駙馬爺經過榆林街時,遭遇到了數百人襲擊,隨行護衛傷亡慘重,戰斗十分慘烈。
最后是皇城司的大批人馬趕來,戰斗才結束。
第二封密信比第一封寫得稍微詳細一些,但對于駙馬爺的情況,依舊沒有探明。
侯府的密探自然信得過,但有一點讓老侯爺疑惑不解。
京都乃天子腳下,想聚集數百人攔街襲擊,絕非易事。
季寧雖然才華橫溢,但一直沒有得到陛下的重任,任宮中編撰,就是做些歷史記錄,整理文稿之類的,是個閑職,并無實權。
誰會動用如此大的力量殺他?
況且在京中刺殺駙馬,與造反無異,這有些難以想象。
下午,又陸續收到了兩封密信,但都沒有確認駙馬爺的身體情況。
直到傍晚時分,公主府的信終于到了。
老侯爺看完后捂著胸口,差點一頭栽倒了下去。
季懷安撿起信看了一遍,寫信之人是長公主,字跡娟秀,信很長,寫得也很詳細,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寫得十分清楚。
三個月前,陛下召見了季寧,兩人在御書房暢談了整整一天。
次日,陛下任命季寧為尚書省參知政事,主持朝政改革,也就是變法。
之前陛下來揚州,想請老侯爺回去主持變法,目的是削弱門閥士族的權力,但被老侯爺用苦肉計拒絕了。
因為老侯爺知道,對抗整個門閥士族,絕非易事。
結果無論成敗,都不會有好下場。
沒想到陛下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季寧。
根據長公主信中所說,并非陛下強迫,而是季寧自愿的,甚至可以說是季寧自薦。
季寧年輕,有才華,胸懷抱負,但始終沒有機會施展。
主持變法是他施展才華和抱負的絕佳機會,雖然明知兇險萬分,但他正值年輕氣盛,自然不愿錯過這次機會。
就像老侯爺當年冒險支持三皇子一樣,只不過老侯爺成功了,他失敗了。
原本這么大的事,是要告知侯爺的,但季寧怕老侯爺反對,于是便隱瞞了下來。
長公主跟季寧恩愛有佳,知道季寧一直因為不受陛下重用而苦悶,此次雖知兇險,但看到季寧因為此事心情極佳,干勁十足,也只好默默支持他。
元宵節那天,季寧進宮赴宴,宴會結束后返回府中,在經過榆林街時遭遇攔街刺殺,兇手整整有三百多人。
跟隨駙馬的三十多名護衛全部戰死。
因為這些護衛的死戰,一直拖到了皇城司的大批人馬趕到。
兇手被斬殺了近兩百人,抓捕了十多人,剩下還有數十人逃離,整條榆林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駙馬身中數箭,生命垂危。
信中提到駙馬的部分,辭悲傷,信紙上還有淚水打濕的痕跡。
駙馬的傷勢極重,很可能撐不了多久。
對于這次攔街刺殺,皇城司還在調查,但能在京都聚集如此多的力量,絕非一人能辦到,需要各個環節配合。
刺殺季寧,很可能是所有士族門閥聯合所為。
他們不搞暗殺,而是光明正大地攔街行刺,就是在向齊皇發出抗議。
呯——
老侯爺一拍書桌站了起來。
阿福,準備一下,明日一早出發,入京……
,請下載好閱
,請下載好閱閱讀最新章節。
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