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東衍不服。
真的不服,但智商是個好東西。
雖然打心眼里不服,但還是決定搏一搏,為自己的智商討一個說法。
爵爺,常聞大唐講究三局兩勝,天可汗陛下出了三道題,還有兩道,你盡管說出來。
好吧。
秦長青依舊裝的有點為難,老路,不行就別硬撐了。
下道題出自算經,基本上九歲的孩子都能算明白的算術題。
你別整九歲孩子的,有能耐你整十歲的。
十歲你行秦長青強憋著,不讓自己笑出來。
十一歲的,我都不在乎!路東衍一臉傲嬌,我必須為我的智商正名!
這孩子,也只能在十來歲混了!
爵爺一臉惋惜:說,五只猴子,發現了一堆套子,決定第二天平均分。但有一只猴子來早了,他發現在怎么分都不平均,恰好丟掉一個套子,才能平均。就吃掉了一個,然后拿走了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第二個猴子也是一樣,剩下的丟掉一個才能平均分,這個猴子有吃掉一個拿走了自己的那一份。第三、第四只猴子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都用了同樣的方法,吃掉一只桃子之后,恰好分成五份。那么問題來了,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秦爵爺是真的茍!
李義府和馮德遐的臉一紅,十歲孩子能解得出來
就算是老馮和老李,每個三兩個時辰都搞不出來。
這樣的題目,在九章算術里面是最難的,往往都是科考的時候,才會出的題目。
簡單說,就是你把考研究生的題目拿出來,說成十歲孩子能考的,你還要不要點臉
老路啊,你只有半個時辰,你要抓緊了。
秦長青隨后提醒道,你可以請幫手的,你們不是來了四千多人嗎肯定有人能搞明白的。
對呀!
路東衍感激的看了一眼秦長青,我這就叫人!
不一會兒的功夫,走進來幾名路東衍認為的算數天才,秦長青一聲計時開始,一群人就驗算了起來。
很多人都說負數,是國外傳進來的。
其實不是,
目前最早關于算學的記載,有成品竹簡出土的,大概是周朝。
公元前470年左右,,最早提出了正負數加減法的法則:正負數曰: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其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
這里的名就是號,除就是減,相益、相除就是兩數的絕對值相加、相減,無就是零。
《算經》、《九章算術》上面對先秦及以前的算學進行整合,很早就提出來負數的概念了,也對負數有了統一的定義。
在算籌中規定正為赤,負算為黑,就是用紅色算籌表示正數,黑色的表示負數。
兩個負數比較大小,絕對值大的反而小。
所以,你品,公元前四百多年的時候,老外們都在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