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監,最開始可不叫太監,也不叫宦官,而是叫大監!
老祖宗們造字、造詞的時候,是很有意境,也十分象形的。
一個人伸開胳膊,不念大,而是念太!
當一個人被切除了一部分之后,太字的那個點沒有了,就變成了大,所以在隋朝之前,統稱為大監!
你品,你仔細品是不是什么回事老祖宗不會無緣無故的造出來一個詞的。
隋朝搞了三省六部之后,弄出來一個殿中省,也就是后來的內侍省,給大監們定了品級官職,楊建一看,你們不能叫大監了,在大你們能打過我
于是,就在大字上加了一點,意思是你們丟失的東西,已經丟了找不回來了,做皇帝的不讓你們白伺候,就在名稱上讓你們完美一點吧。
于是,太監這個應運而生了。
太監最早也不是亂叫的,不是誰都配稱作太監,只有殿中省的中御府的扛把子才能叫太監,副手叫少監,也就是說能叫太監的那幾個人屈指可數,是一種尊稱。其余的閹人叫做寺人、小人或者涓人!
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把三省六部改制不斷的完善,把太監歸類于官宦,自此開始所有的太監都叫做宦官了。其實在東漢之前,宦官不是指太監,而是一種官職。
李世民時期,把殿中省改為內侍省,包含掖廷局、宮闈局、奚官局、內仆局、內府局管理,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
在貞觀一朝,三品內侍只有常涂一人,常涂為了不讓宦官越權,中層品級的基本沒有,全都是從九品的小太監。
理論上講,三、四品為緋,三品可以刺繡,五至七品為青,八品為綠、九品為藍,五品一下皆為素衣,不得有任何圖案,不然容易和朝服搞混。
常涂是李世民的貼身內侍,自然就是紅袍大太監,官服上面還有孔雀刺繡在肩膀。但常涂通常情況下都很少穿,除非是正式場合,不然都不會去碰這件官服。
在高層之中,還有一人,品級是李世民欽點的四品內侍,那就是常樂大公,李世民還十分大方的御賜常樂大公可秀云雀!
這個吧,其實就和某云社差不多了,綱皇帝和謙兒皇后穿得是滿繡,岳岳和越越穿的是半繡,大概差不多的,不是誰都可以穿刺繡的大褂的。
當然,沒有貶低的意思啊,別噴我,就是舉個例子。因為桃兒也是在弘揚傳統文化,尤其是謙兒大爺走紅毯領獎時候,撩大褂上臺領獎的動作,真他喵的帥!
老朱家當政的時候,對內侍省的管理效仿的是李治,在這方面老朱很隨中原正統,唯獨到了韃子的時候……媽的,亂套了!
秦府的酒宴還沒開始。
秦府又迎來兩個人,一位是欽天監的老神棍李淳風,一位就是紅袍大太監常樂!
常樂第一次穿上了繡著云雀的官服,正八經的四品長秋監!
常樂和常涂一樣,不喜歡這些花里胡哨的東西,更不喜歡張揚,穿這玩意兒招搖過市,御史官們會噴死他們。
但李世民要求,常樂必須穿著官服去秦府,常樂也只能遵從命令。老神棍李淳風也難得正式一回,穿了官袍。
李治看了常樂和李淳風也是一臉懵逼:我爹又要起啥幺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