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講禮。
對禮法、禮制、禮節,有一套標準的傳承。
上到王侯將相,下到寒門庶族,都講禮!
三省六部里面有禮部,就是靠禮制來治理國家,協調人際關系,社會的和諧。
現在人講不講理,在古代講究的是不懂禮!
禮制,也在古代大體分成了四個部分:冠禮、婚禮、喪禮和祭禮。
冠禮,也就是成人禮,起于周,男子行冠禮,女子行笄禮。
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
冠禮就是這么來的。
最初冠禮是定在二十歲,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將吉日告知親友。
行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并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
行禮時,主人、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
簡單地說,舉行冠禮就是代表行冠禮之人,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
只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才能繼承和發揚華夏禮儀文明。
笄禮,是女孩的成人禮,俗稱上頭、上頭禮。
笄,即簪子。
也是起源于周,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之前比行笄禮。
通常情況下女子一般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
但到了隋唐,結婚的年齡一下子推遲到了十二歲左右,所以行冠禮的日期也就推前了變成了十二歲到十五歲。
逐步的發展中之后,到了現代,就是抓周、滿月、周歲,各地的習俗不一樣,成人禮的歲數也就不一樣了。
成人禮之后,說話做事就必須要一絲不茍的遵循規矩和規則了,做錯了事情要認,不能再用我還是個孩子這個蹩腳的借口脫罪了。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后世界就沒童話。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我寧愿永遠都笨又傻……當年這首歌其實也是雙面強調,不想長大和長大之間的矛盾。
心里的童話一個接一個破滅,這才是長大。
長大了有了自由、有了自在,但是伴隨而來的卻是要擁有忍受困境的耐心、克服困難的勇氣以及分辨是非的智慧。
一句話形容就是:竭盡全力的活著!
秦牧是幸運的,他的幸運來自于名滿天下的親爹,來自于他的小姨!嗯,準確的說,那是他的媳婦,皇帝的親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