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bygrh"></delect>
  •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我的姐夫是太子女主 > 第一百二十九章:重賞

            第一百二十九章:重賞

            朱金氣喘吁吁的,手里抬著一沓賬簿。

            他眼里都是狂喜,到了張安世的面前,前倨后恭地道:哎呀,小人和賬房們不眠不休,總算是將大抵的賬目給清算出來了。真沒想到,這些錢莊……是一個個肥的流油。

            張安世像看傻瓜一樣地看著他,道:這錢莊都不肥,世上還有什么肥的

            這也是實話,在古代,尋常的買賣利潤都不高,絕大多數人持有的財產不過是土地,雖然壟斷了土地可以衣食無憂,可再如何,也比不得那些專業放貸的。

            何況不少錢莊,可是從元朝開始就持續的放貸,哪怕是洪武皇帝在位的時候,他們蟄伏起來,可是財富依舊十分可觀。

            若不是這一次,這些錢莊抽動了大量的金銀去支持桐油的炒家,也絕不可能出現金銀的短缺。

            朱金笑意盈盈地道:伯爺,您看了便知道。

            張安世頷首,打開了簿子,隨即認真地細看起來。

            這里頭的賬目密密麻麻,一時看得張安世自己也是頭暈目眩,好不容易,看到了最后資產的總數,也不由得大吃一驚,口里忍不住吐出了三個字:狗大戶。

            朱勇在一旁道:大哥罵誰

            張安世將賬簿一收:別問了,問就是我罵我自己!好了,你們在此稍待,我得入宮去見駕,你們在此不要胡鬧!

            說著,本想抬腳就走,卻突的又想起了什么,忙慎重地道:記得盯住丘松這個家伙。

            噢。

            說罷,張安世便一熘煙的,急匆匆的便往宮中趕去。

            此時在宮里的朱棣,似乎也心心念念著什么。

            不過眼下,大軍即將出動,無數的軍馬開始在南京、云南、鎮江一帶集結。

            此次,朱棣似乎已打算一勞永逸地解決掉安南的問題。

            于是,無數的糧草已開始源源不斷地輸送至云貴等地。

            朱棣在南京城運籌帷幄,每日都在為調兵遣將而殫精竭慮,畢竟對于朱棣而,此戰只許勝,不許敗。

            他現在急需一場大捷來證明自己,太祖高皇帝可以北定中原,他作為太祖高皇帝最合法的繼承者,滅一安南,總不能大費周章。

            何況……說起行軍布陣,朱棣是專業的。

            此時,他每日除了閱覽大量的奏疏,便是與大臣們商議糧草調動的事宜。

            至于即將出征的主帥,無論是朱能,還是剛剛從邊鎮緊急抽調回來的張輔,或是豐城侯等軍將,他幾乎是一個接一個地接見,面授機宜,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予以不同的告戒。

            只是這錢糧的事,依舊讓朱棣最為頭痛,他對此不擅長,因而只好交給太子。

            朱高熾是個慢性子,本來這等事,確實也急不得,可朱棣對此卻頗有微詞。

            稟陛下……承恩伯求見。

            噢。朱棣正低頭寫著書信,這是準備送給云南沐成的,告戒他抽調云南的錢糧,盡力供應大軍一部分的糧草。

            除此之外,便是率領一支偏師,從云南入安南,策應中軍。

            此時,朱棣認真地寫著書信,卻皺眉起來:這個家伙,他又游手好閑了為何就不干點正經事

            亦失哈低聲道:奴婢見承恩伯帶了一沓賬簿來。

            朱棣聽罷,眼眸頓時微微張大了一些,勐地將朱筆一拋,便道:朕這幾日,還在想念他呢!快,宣他入殿。

            片刻之后,張安世入見,朱棣目光溫和地道:張卿……朕看你清瘦了,怎么,平日里很操勞嗎

            張安世道:臣沒有操勞,不對,臣很操勞……

            朱棣笑道:你手里拿著的是什么

            張安世如實道:陛下,臣這些日子,接手了十一家錢莊。

            接手朱棣詫異:你這是強取豪奪

            也不算強取,臣的許多銀子,都存在這些錢莊里,可誰想到,這些錢莊當初居然去給那些奸商們放貸了,結果那些奸商大虧特虧,錢莊也跟著一道撐不住了。

            臣就在想,他們雖然不義,可臣不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關門大吉啊,何況,許多百姓的銀子,都儲在他們的錢莊里呢,這要是跨了,不知多少百姓要欲哭無淚,求告無門。于是臣便橫了心,索性……只好勉為其難,將這些錢莊接了下來。

            朱棣聽得有點亂,怎么感覺,好像是做慈善似的

            最后朱棣干脆道:你直說罷,是虧了還是掙了,不要和朕說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張安世樂了:賺,賺,當然是賺了,大賺特賺!陛下,臣主導這錢莊之后,讓人細細查了一下賬目,您猜怎么著陛下還是自己看看吧。

            朕看不懂。朱棣道:你直說罷。

            張安世感慨道:陛下真是實在人啊,臣這里,有一個大略的數目,十一家錢莊,賬簿上所有的資產總和,計八百七十六萬兩銀子,當然,這是往少里算的。

            朱棣:……

            陛下……

            朱棣不吭聲,眼珠子幾乎要瞪出眼眶。

            張安世繼續悄聲道:陛下,您吱一聲……

            朱棣:……

            連一旁的亦失哈也有一些急了,連忙上前:陛下,陛下……

            朱棣臉漲得通紅,還是不說話。

            陛下……亦失哈嚇了一跳,忙是跪倒,帶著哭腔道。

            這時候,朱棣才稍稍緩過來:別說話,朕想靜靜。

            賺大了,這一次是真的賺大了。

            朱棣絕對無法想象,一個小小的桐油,產生了如此巨大的效益。

            這前前后后,所得金銀竟能高達千萬兩。

            朱棣不由道:百姓竟能富庶至此嗎

            這是他的第一個念頭。

            是啊,理論上而,大明從洪武時期百廢待興,到現在也算是太平了數十年了。

            不過照理來說,大明應該還沒有開始恢復,百姓還很困頓才是。

            可現在看來……似乎全然不同……這些人……也太殷實了吧。

            張安世便耐心地道:陛下,金銀為貨幣,土地為資產,這就會導致,這些金銀和土地,只要握在手里,藏起來,可以傳至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就譬如這里頭有一個叫四海錢莊的,它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

            朱棣深吸一口氣:真是沒有想到,沒有想到啊……十一家錢莊,如今是朕的了

            張安世繼續不厭其煩地解釋道:咱們拿了八成,而陛下占這八成里頭的五成,當然……臣等幾個,也占了一些,譬如臣,就占了兩成,還有三成,臣良心發現,與幾個兄弟合計了一下,各自勻了一些給丘家,這般算來的話,他們三人,大抵粗略有一成左右。

            朱棣欣喜地道:朕得了五成,那就和是朕的也沒有分別了,朕聽說……這錢莊獲利最豐,哈哈……好,好的很,這天底下,還有誰比張卿更得力呢張卿……干得好,好,好,好……

            連說三個好字,朱棣滿面紅光:掙銀子也就罷了,還供應了軍需,穩定了油價,此不世之功也。朕當初許諾,你若當真能為此分憂,朕便許你提一個賞賜,你自己來說,朕該賞你什么

            張安世微笑,可心里糾結極了,他最討厭別人問自己要賞什么了。

            我張安世臉皮薄啊,這要的多了,你說我貪心,可我要是跟你客氣一下,依著陛下的小氣勁,說不定……還真應了。

            朱棣虎目看著張安世,鼓勵道:不必擔心,你只要敢說,朕就不吝賞賜。

            張安世總算開口道:臣有一個不情之請。

            朱棣喜道:你但無妨。

            張安世道:臣覺得,太祖高皇帝傳下來的軍制,有些問題。

            殿中安靜下來。

            其實張安世說朱棣裸奔沒啥問題,可是作為高舉太祖高皇帝大旗的朱棣,被人當面說太祖高皇帝的某個祖宗之法有問題,這面子就有些掛不住了。

            朱棣看一眼亦失哈。

            亦失哈會意,忙像趕蒼蠅一般,將這殿中侍候的宦官統統驅走。

            朱棣這才道:有什么問題。

            太祖高皇帝的心是好的,他老人家讓各衛屯田,可是臣以為,時日一久,這衛所的屯田兵,便要蛻化。當初能征善戰之士,就會漸漸墮為農夫!雖說這樣養活軍馬,確實節省了不少的開支,可這樣的兵馬再多,又有何用

            朱棣站了起來,背起了手,這是他思考的習慣。

            朱棣這才道:這叫兩相其害取其輕,你一個娃娃懂個鳥,皇考如此圣明,難道會不知這其中的門道嗎

            張安世道:可這樣不能長久,只可以應一時之急。

            朱棣道:京中也有禁軍作為精銳,足以應付了。

            朱棣久在軍中,對于軍中的事了如指掌:有神機營,有驍騎營、三千營,難道還不夠嗎

            張安世道:臣的意思是……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改換思路呢

            朱棣的想法也沒錯,可張安世卻清楚,大明中后期,被倭寇以及建奴人不斷的襲擾,疲于奔命,最終軍事上的負擔越來越大,反而加重了天下百姓的負擔,以至于百姓揭竿而起。

            這衛所制,只怕也是滅亡明的一個主因。

            很多問題,其實在明初時就埋下了禍根,朱棣之后的皇帝,已經沒有辦法進行大量的軍事改革了。

            想要解決這個毛病,只有趁著朱棣還在時提出,甚至進行修改,才有機會。

            于是張安世道:陛下不是說要賞臣一樣東西嗎臣就斗膽……請陛下許臣建一營人馬。

            朱棣一愣,他以為張安世會希望得到金銀,或者爵位的賞賜,實在不成,你想娶幾個媳婦也成啊,大不了丘家的、徐家的姑娘都嫁過去便是。

            人馬不必多,三五百人即可。張安世笑吟吟地接著道:這三五百人,由臣供應軍需,臣來定下獎懲制度。臣這樣做,絕無私念,只是想試一試,或許……臣可以用另外一種辦法治軍,來試試效果。

            亦失哈在旁聽了,忍不住多看張安世一眼。

            這話很大膽,若是這些話是別人提出來的,比如是解縉,朱棣只怕都要懷疑那家伙要造反了。

            不過,倘若是張安世,可能就完全不一樣。

            畢竟老朱家確實是有讓勛臣掌軍的傳統,如云南的沐家,還有世鎮貴州的顧家,更別提那大大小小,掌握著大量衛隊的藩王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delect id="bygrh"></delect>
          2.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3.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