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他只是想奔個好前程,這才攀附上劉秉卿。
他想要的,只是改換門庭。
如他家那般貧苦的人家,能給孩子的,除了盡力讓其活下去,就只能給個賤名。
他就叫豬兒。
能睡能長的豬兒。
豬兒從兩歲起就要跟著哥哥去田野間挖野菜,只待五六歲就該跟著大人下地干活。
農戶家的兒子,就該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
可他命好,因著一次趕集去了鄰村,那村中有個私塾,里頭的先生正在領著孩子們背《幼學瓊林》。
那朗朗的讀書聲讓他著迷,他趴在門口搖頭晃腦跟著背。
連著背了三遍他就記住了,可先生還在領著那些孩子讀,他朗聲道:先生為何只教這幾句
先生拿著戒尺走到他面前:你將剛剛我教的背一遍,若錯一個字,就打一戒尺。
他清楚地記得戒尺很長,他想戒尺打在手心肯定很痛,就努力一字不差地將先生教的全背下來。
先生的戒尺終究沒落在他身上,而他多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幼學瓊林》。
三歲的豬兒是不可能因先生送的一本書就能讀書的。
他只能日日背著先生教的那幾句,拿著木棍學著書上的字一個個往地上寫。
等所有字都會寫了,他卻不知道怎么讀。
村里人不識字,可他們要學會寫自己的名字,交稅糧時需在官府簽下自己的名字。
豬兒最先學會的就是他爹的名字——栓子。
每天晚飯后,他就拿著小木棍往各家跑。
四歲那年,豬兒學會了村里所有人的名字。
村長終于找到了栓子,讓栓子送豬兒去上學。
栓子愁得眉頭打成結:家里哪里有錢
村長便讓豬兒的爹栓子煮了一大鍋菜粥,就著酸菜,讓全村來慶賀豬兒讀書。
村里每家領著一百個大錢來了,默默喝口粥又走了。
豬兒終于入了鄰村的私塾,也有了自己的大名——褚茂業。
繁茂祖業。
在私塾讀了三年,私塾先生找到他家,讓家里將他送去好的學院讀書。
每年,村里人都會來他們家喝次粥,再給一百個大錢。
如今一百個大錢不夠了。
村里人在他家喝口粥要出三百個大錢了。
栓子對褚茂業說:豬兒,以后你一定要讓村里人過上好日子!
褚茂業想,他肯定能讓村里人過上好日子。
去了縣里的學院后,他從十里八鄉有名的神童,變成了全縣有名的神童。
有名的神童毫無意外得了小三元,中了秀才。
這次村里人不喝粥了,要吃席了。
菜是各家地里長的,雞鴨是各家拎來的,全村飽餐一頓后,一家仍舊要留下三百個大錢。
因為他要去縣學了。
參加鄉試那年,村里人依舊喝的粥,不過這次一家湊了四百個大錢。
村長說,窮家富路,帶錢傍身。
這次他順利中了舉。
窮秀才富舉人,他有錢了,他給村里每家發了一兩銀子。
然后他要參加會試了,家家戶戶收的那一兩銀子都要拿出來還給他。
他想,若能中進士,他就能讓全村過上好日子了。
會試放榜,他就看到了會元的名字——沈逾白。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