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而好客是我國的良優傳統,一個節日飄洋過海來到我的國家,能讓我們所接受,這是一個大國對異國文化的包容,更是一個國家的胸襟開闊。”
“在我的理解里,兩種文化從來不會引起沖突,更不會湮沒,像我國的春節同樣是名揚海外。”
“難道這就是文化的湮滅嗎?不,這恰恰是一種傳播,讓更多的人知道,也讓能更多的人接受,更能給更多的人帶來快樂。”
有一微微停頓,在幾個名師生的注視里,如青松傲雪般站在上面,笑容疏淺,含著一個泱泱大國的氣勢,又道:“像這位學生,巴方的語是烏爾都語,而你從頭到尾是用英語問,難道這是代表你拋棄了你的傳統,接受了新的文化嗎?”
“不,并不是你拋棄了傳統,而是你接受了異國的傳統,就如圣誕節被我國所接受一樣相同的道理。”
之前所說全是鋪墊,這句話才是重點。
提問的女生由之前臉上的隱隱得意,到最后神情尷尬,未了還需要誠肯的說一句“謝謝”,在佩蒂小姐冷漠的注視里訕訕坐下來。
這個提問很快便被中方領導知道,換來大領導朗朗大笑,“所以我才說少年強則國強,小葉同學不錯啊,以無形化有形,小小年紀便能明白,難得,難得。”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