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修正案因為是國會提出,所以只要國會通過,基本就能萬事大吉。
但這一次是破天荒的各州議會共同發起的修憲大會,那么按照修憲程序,就應該是由各州議會來決定最終的提案批準。
可當時白宮為了想把整個修憲變得冗長而繁瑣,故意調整了一點點不起眼的規則,由各州議會批準改成了各州代表大會,因為前者是一直存在的,后者還要重新推選,按照國會跟白宮的初衷,就應該再啰里啰嗦的選舉拉扯爭斗一番,時間都不知道猴年馬月,中間可以做手腳的地方也就太多,假若真有好幾個提案要這些代表大會審議通過,這個非常設機構又可以折騰出很多文章來。
所以現在活脫脫的變成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各州態度是不一樣的,這個代表大會假如可以做手腳,各州政府做手腳的幾率更大,如果只是些不關痛癢的提案,各州通過不通過,最終都是一盤散沙,注定失敗。
但唯獨現在!
現在的提案是是否要延續現在的聯邦政府!
只要一個州決定了解散聯邦政府,那么這個州就可以選擇退出,其他州假如就算只有一個不愿意解散,也會釀成跟1860年南北戰爭那樣的內戰局面!
而這一切,因為各州代表大會需要臨時推選人員,而不是現成的政客,白宮和國會就等于是作繭自縛的選擇權和決定權都交出去了!
這整個過程,他們只能作壁上觀的看著!
這就是規則的威力!
這就是民主制度的特點。
假若把民主選擇權過多放給民眾,就會頻繁的出現這樣的把選擇權放在類似公投之類的不可知結果上。
蘇蘭格公投獨立,直布羅陀公投獨立,加泰羅尼亞公投獨立,烏克蘭公投分裂,類似這樣的政治事件太多,強調規則和法治,強調民選的確就是一柄雙刃劍!
民選就真的是好的么?
也許在一個小到村莊或者鎮子的級別,民選肯定是最好的,因為最大限度保證了多數人的意愿。
但就跟美國憲法已經是200多年前的老東西一樣,民選如果擴大,不同的體量和面積一定會由量變帶來質變!
因為局面一定會復雜到跟當時設立初衷完全不一樣,人性的多樣性決定了人一多,嘴就雜。
所以就算是格外強調法治的歐美國家也才會搞兩黨制或者執政黨在野黨來限定,盡可能把這個折騰的范圍縮小,讓民選公投的可能性變小,在可控范圍內,那些個說美國或者歐美國家選舉自由的,其實不過就是在兩三個選擇答案里面選個相對順眼的,實質的結果不會偏差太大。
于是美國政府歷史上第一次把選擇權真正交給了民眾,就帶來這樣的危機!
而這樣的危機,放在更不在乎法制和規則的亞非拉國家,過去幾十年已經證明會發生什么后果了。
就在齊天林看著屏幕上修正案提議通過,美國政壇的混亂局面終于水到渠成的終將發生,自己的心里其實也五味雜陳,就好像跋山涉水的一段漫長征程已經走到了盡頭,要說是勝利的喜悅或者激動的興奮,都不是……
目前的局面,有自己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自己一點點羅織出來的細密大網,兜住了美國,往那個原本就既定的目標加速推進,雖然不是命運之手一般改變了歷史方向,起碼也改變了歷史的進程速率。
如果不是自己,美國不會提早獲得進入非洲的機會,不會把新的利益獲取點放在非洲,也就不會招致跟華國摩擦的那個陷阱;
如果不是自己,華國也不會狠下一條心,敢硬撼美國于東非海面,起碼不會獲得這么干凈利落的結果,當然更不會帶來后面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如果不是自己,龐大的金融體系聯盟在關鍵時刻望風而逃,把最壞最難看的局面留給了美國,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也不會這么快隨著一場局部戰爭就被拉下王位;
如果不是自己,美國的政治體制不會這么快就暴露出那么多讓美國民眾無法信任的弊端,最終走到這樣一個面臨抉擇的局面!
勝利了么?
就好像齊天林在狙擊瞄準鏡里看見擊倒了一名敵人,如果這是個單獨重要的敵人,他的習慣是會緊緊的盯住目標,確認自己的戰果,不到最后一刻,誰都無法說已經真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