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橋修得及時啊!”常凱申感慨道。
平漢線連通北方,粵漢線連通南方,唯獨在長江天險面前中斷。以前火車過江,需要靠大型駁船轉運,至少要耽誤一個半小時。如果遇到運輸任務繁重的時候,耽誤半天到一天稀松平常,火車排隊登船等兩天都有可能。
現在武漢長江大橋一通,立即讓運輸效率成倍增加,大大緩解了戰時運輸困難。
副官笑道:“聽說周先生為了趕修橋進度,特地追加了100萬大洋投資。”
常凱申點頭說:“周明誠對國家還是有貢獻的。”
常凱申說完就開始看報刊雜志,雖然每天忙得不行,但他還是在堅持讀報。看了一會兒報紙,常凱申又翻開《非攻》雜志,重要內容都被秘書標記好了,他直接翻開即可。
這期《非攻》的頭號文章,正是半個月前周赫煊在大學講課的內容。
常凱申讀得連連點頭,直看到周赫煊談美國外交策略,才突然皺眉,復又松了口氣。他有些惱怒美國支持日本,又對美國未來的參戰頗為期待,讀罷說道:“給健生(白崇禧)看看。”
白崇禧就在隔壁車廂,副官連忙把雜志拿過去。
白崇禧把文章讀完,跑來常凱申的車廂說:“雖是書生之見,卻也有幾分道理,至少能堅定國人的抗戰信心。”
“是啊,現在最缺的就是信心。”常凱申唏噓道。
雖然在淞滬會戰之后,國內“主和派”少了許多,但真正有信心的卻沒幾個。
比如國黨元老張群,就是這樣勸常凱申的,大致內容如下:不能接受德國調停,因為條件太苛刻,一旦接受,則中央政府威望盡失。中國應該先打仗,打敗了再議和,到時候無論怎么議和,老百姓都可以理解,也不會太過敵視中央政府。
好嘛,張群也是主戰派了。可惜他這個主戰派,卻是奔著戰敗議和去的……也總比汪兆銘強。
不可避免的,周赫煊那篇文章在《非攻》雜志刊載以后,立即引起中國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有人說他太武斷,有人說他不該把美國想得那么齷齪,也有人把文章當學術問題討論。但更有許多人因此堅信美國必然參戰,只要中國能夠堅持抵抗,屆時必然能夠依靠美國贏得勝利。
于是乎,在主和派和主戰派之外,中國又出現了“美援派”。這一派主張堅持抵抗,盡可能的把時間往后拖,拖到美國加入戰局即為勝利。
在火車專列抵達開封之后,常凱申突然對副官說:“給林主席拍電報,讓他任命周明誠擔任訪英特使。他跟英王喬治六世關系好,怎么也得再弄些援助來。”
仗打起來,花錢如流水。
孔祥熙去年弄來的國際借款,已經消耗得七七八八,老蔣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在摟錢。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