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爺麾下用慣各種兵器,馬上長兵短兵都會,那就不變。』『筆Δ趣閣wwΔw.biquwu.cc
不過哨探隊各人,雖馬下各有所長,但馬上都是菜鳥,大部分還處于馬場騎術的第一階段。
以后他們學到騎馬劈斬第三階段,就用最普及的馬刀,開始用不開刃的馬刀,等他們成了嫻熟老兵后,再用開了刃的馬刀,免得用得不好,傷到自己與胯下的馬匹。
新的騎兵訓練出來后,一樣用馬刀,這是最簡單,最基礎,也是最普及的馬上兵器。
又因為目前主要對手,匪徒與流寇,披甲的敵人不多,就暫時不用厚背馬刀。
不過武庫中可以準備一些,介時要用,就有兵器用。
但哨探出行,馬背上還是需要遠程兵器,不會騎射的人,也必須有防護殺敵的武器,單手作戰,那就短弩、手銃最佳了,一手持韁,一手持器,那準確度其實不會差過騎射射出的箭矢。
高難度的飛斧標槍,旋刀短劍,暫時就免了。
當然哨探出行,某些勾索藥包,帳篷干糧等必要裝備不可少。
楊河還決定給騎兵哨探隊裝備旁牌,這是騎兵用的一種圓盾,木質,外面包裹皮革,面積不是很大,有套環,可以套在左手胳膊上,作戰時用于抵御箭矢與飛石。
這種騎兵旁牌唐宋騎兵裝備較多,明朝略少,但很多軍伍也有用,因為旁牌套在胳膊上,不妨礙左手抓著韁繩,右手又空出作戰,還有不錯的御箭能力,還是很受騎士歡迎的。
還有盔甲。
楊河決定給哨探隊、騎兵隊裝備鑲鐵棉甲,長身罩甲類型,一樣配八瓣帽兒盔,夾襖內鑲嵌甲片,釘以銅泡,胸背等要害部位甲片厚實些,估計重二十斤左右。
平時騎兵隊棉甲為紅,還有臂手也是紅色,斗篷也是紅色,以后馬鬃也會染成紅色。
不過若他們出哨,裝備會略略一變,不套臂手,減輕負擔,不戴鐵盔,戴氈帽,棉甲與氈帽顏色也是灰色,配上黑色的斗篷,可以更好的掩藏身形。
這一套等于是哨探隊的裝備,兼職哨探的騎兵隊先拿來用,待哨探隊成熟了,就各用各的,各有各的庫存。
……
時間很快進入二月。
這日,火器坊。
丁丁當當的敲擊聲不斷,風箱拉著,爐中焦炭燒得通紅,熱量驚人,很快內中精鐵料燒得通紅,郁老鐵匠夾出來,就在鑄鐵凹模敲打,因為是手銃的銃管,短而小,一個人就可以。
再看他兒子郁有鐵,一樣在旁邊鑄鐵凹模敲擊另一根銃管,鐵錘擊著,火花四濺。
父子二人專心干著活,都非常賣力。
現莊中一切越讓他們滿意,連家中小乖乖郁剪刀,都獲得中級技工的待遇,調到兵器坊去淬火,有什么不滿意的呢?
他們用鋼芯做冷骨,不時在合縫處撒上白銅粉,很快銃管卷成。
但他們仍然敲著,不同長銃銃管八棱型,這手銃的銃管,卻要敲打得圓滾滾。
不過也沒耗費多長時間,測量標準后,很快這銃管的粗胚工序完成。
然后這些銃管粗胚送到張出遜與李天南處,打磨鉆膛配裝。
仍用鉆床,不過搖柄的人,已經換成李天南弟弟李天西,妹妹李竹娘。
內中李竹娘協助李天南,李天西協助張出遜。
“阿妹,注意了。”
李天南取根手銃管固定在鐵木臺中間,讓銃管的孔洞正對著鉆桿,然后抺了些菜油在鉆頭上,李竹娘頗為俏麗,她早已及笄,上貫著青玉的笄簪,胸前掛著青布圍裙,系著,顯得干凈利落。
她與哥哥配合密切,見狀搖動起轉柄,那鉆桿就緩緩轉動起來,很快成為勻,略有些聲響,這是此時機械的毛病,涂了芝麻油作潤滑油也避免不了。
那鉆桿鉆頭也換了,適合手銃管的鉆膛。
李天南看了一會,就推動活動的鐵木臺,固定的銃管緩緩移來,很快靠向蘇鋼的單面鉆頭,然后鉆進去,開始鉆膛。
他注意著鉆頭情況,不時鐵木臺后移,將銃管抽出來,然后在鉆頭上涂抺冷卻油。
手銃的銃管畢竟短,又有蘇鋼鉆頭與冷卻油,不多久就鉆了一根。
李天南取出端詳,他細看孔內情況,滿意的點了點頭,就是光滑,有如鏡面。
那邊張出遜也鉆著,李天西與他現在配合還算好,但沒有李天南兄妹默契,還需要他嘴巴不時叫。
而且,張出遜事多,也不可能都埋在這邊鉆膛。
比如他也鉆了兩根膛后,就取了一些手銃管到一邊,固定打磨,磨得銃管外端光滑裎亮,又取了絲錐,加工內螺紋之用,手銃,當然就不可能設計成后膛樣式。
而前膛槍,此時都有絲轉,封閉后膛之用,也方便取出來維護,“絲轉,左轉則入,右轉則出。銃腹既長,如鉛子在內或克火門等項,取開后門絲轉,以便修整。”
新安莊的手銃,一樣要絲轉封閉后膛,火器坊已專門打制了手銃用的絲錐,都是蘇鋼材料精心打制。
就見張出遜取了加工手銃管用的絲錐,扶著手柄,對著手銃管的后膛口就擰進去,再擰出來,內螺紋就加工好了。
然后他取來膛塞絲轉,柱體上已經用板牙加工了外螺紋,標準什么也是整體如一,任何一個拿來就能用。
就見張出遜慢慢將絲轉擰進去,一直擰到底,擰得緊緊的,這樣后膛就封閉不會漏氣,要維護什么也便利。
張出遜露出滿意的神情,楊相公設計板牙跟絲錐后,這加工內螺紋,外螺紋,真是太方便了。
……
張出遜又忙碌,楊河與他商議設計的新安手銃頗為不同,卻是三個管,每管口徑十毫米,每槍管長一百九十毫米,依現在新安莊火藥的威力,估計初有三百多。
又膛內光滑,游隙小,閉氣好,射程威力增加,在二十步距離,可以擁有不小的威力,近距離停止作用較好。
因為又有一批蘇鋼到來,考慮到哨探馬戰的特性,楊河下了大本錢,讓新安手銃都使用燧結構。
然后他參考柯爾特單動轉輪手槍的原理,使用三個角的單向齒輪,當擊錘扳下時,附在扳機上的制轉桿會推動棘齒來帶動槍管旋轉,使得每個槍管的火門孔,正對著擊錘火石,然后扣動板機擊點火。
這些物件打制不困難,但需要精細,為防止槍管倒轉,還有一個小卡榫。
這樣騎兵作戰,就等于隨身攜帶三桿手銃,火力威力大增。
若轉輪槍一樣,這樣的設計還不怕啞火,三個管,總有一個管可以打響。
況且使用蘇鋼作彈簧片,火率已經得到很大的提高。
新安手銃零配件還是多的,好在有了板牙跟絲錐,螺栓等標準件打制輕松了許多,很多標準件取來就可使用,又早準備了握把,擊錘,火鐮等部件。
各管還鉆了眼,安了火門,涂了生漆。
張出遜一一裝配好,最后這手銃,就到了楊河的手中。
此時眾人聚在火器坊的靶場中,楊大臣,韓大俠,韓官兒,楊千總,羅顯爵,張出恭,張出敬,陳仇敖,曾有遇,胡就義等等,除了胡就業這段時間神出鬼沒,靶場上將官云集。
卻是聽說楊相公又設計了新火器,都趕來觀看。
還有九爺錢仲勇,他四兒子錢禮爵,他大兒子錢禮魁已經回來,一樣擠著看。
錢三娘打著斗篷,包著帕巾,魔鬼身材凹凸有致,她站在邊上,比大多數男人都高,給人以沉重的壓力。
她按著重劍,妙目一樣好奇瞟著,那粗壯的李如婉站在她身旁,腰間別著短斧,同樣探頭探腦。
新安手銃專門有設計槍套,都是上好的牛皮縫制,槍套后面一樣有套環,皮帶可以從中穿過,此時楊河連皮帶連槍套扣在腰上,他試了試,將手銃插入,又撥出。
又插入,又撥出,試了幾下,插槍拔槍還是便利的。
他點了點頭,細看手中的新安手銃,全長三百多毫米,差不多二三斤,整體手感良好,輕重得當,馬上作戰正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