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也奇道:“慎,你還開墾荒地?”
楊河道:“回督臣,是的,下官居于大河的北岸,沿岸處頗有一些荒地。下官就讓將士開墾田地,并與高縣尊過,他也非常支持,開墾的田畝,三年不納子粒。待到邳州去,下官同樣準備開墾荒地,減少州城倉房的口糧負擔。也希望得到州尊的支持,三五年內,讓將士的田畝不納子粒,給他們修生養息的機會。”
史可法道:“這是應有之意。”
他非常欣慰:“難為你了。”
大明一向對軍民開墾荒地非常支持,如三年五年不收稅,或三年大熟后,僅每頃土地征收少許的牛具銀,甚至很多地方蠲免稅糧十年以上。
當然,政策歸政策,百姓開墾荒地容易,但在戶房立田契就很難,除非給內中的吏員足夠的好處。
又經常朝令夕改,或上任官員調走,接下來的官員不管不顧,就對百姓開墾的田畝征稅,或官紳豪強轉嫁,將自己應納的稅糧轉派到這些百姓頭上去。
淮安府一片土質本來就不好,水旱災頻繁,就算開荒后,往往第一年顆粒無收,第二年少量收成,第三年勉強有些收獲。
如果被征稅了,或是被轉嫁了,入不敷出,不是等于白干了?吃力不討好?
百姓開墾土地是為了收獲,不是為了倒貼,各種原因下來,就造成他們不愿意開墾荒地。
不過至少名目上,各地官府是鼓勵軍民百姓開墾荒地的。
所以對楊河主動減輕官府負擔的行為,史可法是欣慰的。
而對楊河來說,他只要拖個三年就行,五年更好,就算到時出一些銀子也無妨。以正稅,整個淮安府的夏稅秋糧還不到四十萬石糧,換成銀子更少。
而他開墾荒地,暫時也不會與利益集團發生沖突,畢竟此時大明別的不多,就是荒地多。
不說眼下整個河南,或南直鳳陽府、廬州府等地,各類天災人禍后,又流寇肆虐,已經快成焦土廢墟了,膏腴上畝成為榛荒,千里無人煙。
就是別的地方,如新任保定巡撫徐標進京入對時,就對皇帝,他從江淮北上,途經數千里,往往走了幾天幾夜,路上就沒有遇到過一個耕田的人。
處處雞犬無音,蓬蒿滿路,物力已盡,皇上幾乎沒有人民,沒有土地了。
所以對楊河來說,此時他不缺乏土地,只缺人口,缺開墾的銀兩與口糧。
……
到這時候,任誰都可以看出史督臣對楊練總的喜愛與維護,宿遷知縣王芳年咳嗽一聲,就出來道:“其實下官以為,只要楊大人事后通報,又蘇州尊贊同,宿遷鄉兵歸州里指揮未嘗不可。”
鐘安齡不可思議的看著王芳年,他出來干擾,后面未嘗沒有王芳年的授意。
但現在這姓王的輕輕將自己摘出去,給督臣與姓楊的留下良好的印象,自己淪為惡人?
一時他有些悲涼與沮喪,難道自己真的老了?
果然史可法很高興,贊許道:“王知縣此才是真正實心辦事之人,本督也聽過你,在治水河防方面頗為得力。”
王知縣躬身道:“在讀書方面,下官不敢與督臣相比,然下官也讀過圣賢書,‘國事為重’四字,下官一日不敢或忘。”
鐘安齡一股熱血直沖腦頭,“無恥”二字差點沖出咽喉,又生生咽了回去,只漲得一張臉更是青紫之極。
史可法心神輕松了許多,他一直在考慮讓楊河節制睢寧與宿遷二縣鄉兵,更好防范青山殘賊對邳州境的騷擾,眼下這目標總算達成了。
而他行事力求八方妥貼,很少直接下命令,與各官也是商榷為主,此時能達成這個目標,心中喜悅。
只是州境內的屬縣都有如此紛爭,若海州的鄉兵也歸楊河節制,不知會鬧出什么風云,看來這事還必須更穩妥協調才是。
而楊河留給他的印象,確實是個做事的人,雷厲風行,不若那些和稀泥的庸官,這樣的年輕人,是他需要的。
只是可能年輕的緣故,又或許他逃難時的經歷,性情太烈了些,這鋼過易折,需要多加保護。
看來邳海練總這事,還是待自己各方協調好吧,特別如何節制的問題,否則以這楊河的性子,各州縣官場都會被他鬧得不可開交。
史可法又與楊河談了些事,楊河趁機向他要求些錢糧盔甲兵器等方面的支持。
最后各方面事情告一段落,史可法諸事繁多,接見楊河只是一,目前的“攔馬河”工程才是重點。
他與各官繼續商議河務,間中心血來潮,還問了問楊河對河防的看法。
楊河道:“黃河運道緊臨駱馬湖,此湖為黃河奪泗后的泛濫之地,又有沂、泗、沐諸水交匯,雖可濟運水道,然每遇洪水,便會沖毀湖邊運道,開河泄湖,實為必要。”
他說道:“然下官以為,雖攔馬河開,湖水注入侍丘湖,又經河道入碩項等湖,光光如此,恐怕不足。最好再挖河道,入沐河等地,如此駱馬湖水排泄會更為得力。”
他說道:“就算如此,最終還是治標不治本,下官覺得最好還是河漕徹底分開,若泇運河那樣。”
史可法微微笑著,旁邊眾人有人驚異,有人贊許,也有人不以為然。
不是沒人想到多開河道,或是河漕徹底分開,只是錢糧在哪?
這么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少民夫,多少銀兩,多少口糧?
地方與京中的庫房,又支撐得起嗎?
所以這姓楊的說的都是廢話。
楊河也看到有人不以為然,特別兩個管河同知,他倒不以為意。
他說這話,只為了給史可法留下這方面的印象罷了。
上位者對屬下的印象很重要,他認為你只能干知縣,你就是一輩子的知縣。
他認為你有能力干知州,甚至知府巡撫,你就有升遷的可能。
楊河就要給史可法這個印象,不單軍事,民政方面,自己也不是不懂。
這樣未來有相關的位子時,他或許就會考慮到自己了。
最后看看時日,楊河告辭,今日拜見他還是比較滿意的,自己烈日炎炎從邳州趕來,還是有收獲的。
史可法今日會留在工棚,他幕僚閻爾梅就笑道:“讓學生來送送楊練總。”
……
看著楊河與他麾下離去的背影,史可法站在山包上久久不語。
這年輕人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還有一種……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而他往河道工地巡視的路上,幕僚姚康再次勸他,趁這個機會,水到渠成,讓楊河就任邳海練總。
甚至他認為,膽子可以再大些,當這是一個試驗與一條思路,慢慢讓楊河掌管淮安府的鄉兵,看看能否為大明練就一只犀利的軍隊。
他認為官兵不堪用,鄉兵可用,但只是一州一縣的分布,各自為政,力量不集中,若集中鄉兵的力量,或許會有不一樣的局勢。
當然,為免物議,鄉兵先可不出府,或是不出省,然這樣也可以調動諸州縣之力。
有人專門指揮管理,亦可避免各地方官敷衍了事。
他說道:“武夫不知恩義,若左良玉、劉澤清輩比比皆是。我大明不是沒有文武雙全的士子,便如狀元公沈坤,眼下的楊河等等,又何妨膽子大些,讓他們掌兵練兵?未來練出強軍,亦可讓各地引以為例。”
史可法猶豫,姚康大聲苦勸:“大明形勢危如累卵,此關頭相公切不可因循守舊,猶豫不決,這是一個良機啊。”
良久史可法嘆道:“只恐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事情一步步來吧,否則楊河落得沈坤的下場,那就可惜了。”
姚康冷淡道:“大丈夫行事,當敢為天下先,區區一個秀才罷了,他若因此而死,也算死得其所。”
雖烈日下,但聽了姚康的話,史可法仍是心中一寒,只是搖頭。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