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林大概明白了自己目前的狀況。
原來他早就已經現了不動明王陣的所在,并且成功的開始去學習它。
只是在這之前的一段記憶,隨著學習不動明王陣,也被相應的給“抹除”掉了。
直到現在,蘇林已經可以肯定,自己現在身處的環境,并非是現實世界,當然,也絕不是幻境。
這里是他在學習不動明王陣時候,所產生的一個“過程”。
不動明王陣代表著不屈服,不動搖,不受干擾。
當他蘇林在絕境中的最后一刻時,他克服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感,終于突破不動明王陣的最難一關。
恐懼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特殊屬性,同時它也是上天給予人類的一種恩賜。
因為有了恐懼感,人類才懂得逃跑,產生對死亡的抗拒心理。
但作為社稷學府的一員,身懷匡扶江山社稷,懲奸除惡的責任,這種恐懼感是不應該存在的。
這一刻,蘇林腦海中又出現了另一幅畫面。
他看到一個身穿素白長袍的中年男人坐在門外,那男人雙目有些茫然與空洞。
不動明王陣乃是由夫子所創,因此蘇林推測,那身穿素白長袍的中年男人,應該便是武宗時期的夫子了。
當看到那白袍男人的時候,蘇林的心中肅然起敬。
同時,他的心境,也開始與那中年時期的夫子,漸漸的重合在了一起,并且能夠明確感受到夫子當時的心態變化。
人類應該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恐懼感?這個想法,毫無征兆的出現在了蘇林的心中。
這念頭并非是蘇林自己所想,而是源自于當時的夫子。
此時的蘇林就像是被人占據了思想能力的軀殼,他的想法全部來源于夫子。
恍惚間,蘇林感覺自己變成了那白袍男人,他可以感受到白袍男人感受到的一切,也能夠體會到白袍男人心中所想。
“如何面對恐懼感?”蘇林心中如是想道。
世人應對恐懼感,無非有三種選擇,第一,無視。
人們會選擇性的去“忽略”自己的恐懼感,就像是一個走夜路的人,他的心中越是胡思亂想,便會越的害怕,但若是能夠讓自己專心致志,不去理會那黑暗,也就自然而然的不會有恐懼感產生。
第二種選擇,抵抗。
當人類現自己已經無可奈何的接受了恐懼感,也無法將其驅逐的時候,便會在逆境中產生一種強烈的排斥性心理。
有人說過,當恐懼到達極限的時候,便會衍化為憤怒!
面對讓自己無法抵抗,讓自己恐懼的情況,有些人往往會放手一拼,想要跟他所能夠見到的一切去“同歸于盡”。
第三種選擇,承受。
這種情況下,人類的心中會產生極度絕望的心理,會默默的接受恐懼感,并導致自己精神崩潰。
無論是這三種選擇的任何一種,都不是蘇林(夫子)所想要的。
第一種選擇,普遍被成為心志堅定,實則卻是自欺欺人,他們不相信會有意外生,并堅定這個信念。
第二種選擇,被世人稱之為勇敢,但它并非是真正直面恐懼感的一種表現,反而它是比第一種選擇更加弱勢的自暴自棄。
第三種選擇就不必多說了,它是妥協,是放棄自己。
然而,面對恐懼會出現三種選擇,但當恐懼感出現之前,該如何去消除它?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有兩種依靠,第一信仰,它讓人相信絕望不會來臨。
第二,實力,在人類擁有了絕對的實力之后,他們心中的恐懼便會隨之減少。
當這兩種情況都失去的時候,該如何應對?
此時蘇林能夠完整體會到,當初夫子心中所想。
當人失去了堅定的信仰,和他所依靠的實力之后,當他變成手無縛雞之力的凡人時,便會失去對恐懼的消除能力。
夫子認為,這兩種依靠都并不完美。
真正可以消除恐懼感的,實際上是責任。
一個母親看到自己的兒子處于危險狀態,她會毫不遲疑的選擇去直面那危險,寧愿犧牲自己也要將自己的孩子救出來。
這個時候,恐懼被完美的轉化成了動力。
當恐懼感真正降臨的時候,那前面的三種選擇也并不完善,真正面對恐懼感的最好狀態,不是無視,承受,與妥協。
而是挑戰!
一名士兵第一次走上戰場面對敵人屠刀時,他心中是害怕的,甚至有想要逃跑的沖動。
但當他多次走上戰場,多次去挑戰自己的恐懼心里的時候,他會漸漸的習慣血腥味和殘忍的屠殺。
然后他會知道,原來那一切,都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可怕。
如果自己(夫子)失去了自己所仰仗的一切實力,當自己變成一個凡人的時候,自己是否還有勇氣和擔當,去面對邪惡與絕望?
正是責任與挑戰,讓自己能夠坦然面對恐懼,不懼怕它,不放棄自己。
浩然長存于心!
蘇林見到夫子沖天而起,看到夫子虛空行走,睥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