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鄉試在眾學子刺股讀書、緊張慌亂的日子里過去了。
張居齡、顧曙、周浩波都是這一期的考生,又都居住在顧家,鄉試一完就被顧臨叫到了書房問話。
同在的還有學堂里教書的宋先生、韓先生。
“……考試的感覺怎么樣?”
顧臨坐在案桌后面的圈椅上,一臉笑意。
顧曙拱手,“孫兒覺得尚可。”
他身穿深藍色家常對襟長袍,身量修長,英氣勃勃。
一舉一動間,盡是顧家嫡長孫的氣勢。
顧臨讓小廝拿了筆墨紙硯過來,說道:“你們把各自考試的什么內容再寫一遍,我和你們的師傅也先看看。”
三人應是,半個時辰后,呈上依靠著記憶默寫完畢的文章。
顧臨挨個拿起看了,又遞給宋先生、韓先生。
“……都很不錯。”
宋先生很滿意,頻頻點頭:“策論清楚,觀點明確,絲毫不拖泥帶水。”
說話間看向顧臨,“若論佼佼者,還屬于夙之。”
顧臨也笑著稱是。
“不敢當,宋先生謬贊。”
張居齡拱手謙虛:“……夙之能有今日之成效,全憑借各位師長的辛勤教導。”
顧臨“贊”了一聲,說道:“有八斗之才又不驕不躁,甚好,甚好。”
顧曙笑著去搭張居齡的右肩,與有榮焉。
他們在一個學堂讀書,彼此都很熟悉。
再說他也讀過張居齡的文章,確實是寫的好,他心悅誠服。
張居齡若無其事地往后退了一步,拂掉了顧曙的胳膊。
“依他們的能耐,定然是榜上有名。”
韓先生捋著山羊胡子和顧臨說道:“大公子和周公子的文筆也十分好。”
他說這話,除了有奉承顧臨的意思,也帶著真心在里面。
他大半輩子都在教書,經歷過的學子無數,最是看得明白孰優孰劣。
周浩波自從進了書房便沒有說話,直到聽到韓先生夸他,才淡淡地露了笑容。
顧臨卻聽的高興的很,讓小廝擺酒席留幾人一起吃午膳。
顧家的學堂里今年一共就他們三人參加鄉試,要是都能中舉,自然是一段佳話。
顧家的名聲在京都就更響亮了。
等放榜的期間,顧家對幾個少爺管的很松散,也讓他們多多出去逛,放松一下緊繃的心情。
趁此機會,顧晗央求了武氏,說自己也想去玉坊齋買幾件夏衣和首飾。
玉坊齋的款式一向是新穎好看,很多達官貴人的首飾都出自他們家。
武氏滿口地答應下來,孫女兒大了,知道打扮了,這是好事。
她專門交待顧曙幾人多加照看著顧晗,還派了侍衛跟著,以便顧全他們的安全。
這日。
和風習習,陽光燦爛,正是一番好景象。
顧家備了兩輛馬車,幾位少爺坐一輛,顧晗帶著自己的丫頭坐一輛。
馬車平穩地駛出了顧家,一路朝著柳巷胡同去。
玉坊齋也開在柳巷胡同。
每年的柳巷胡同到了這個時候總是最熱鬧的,學子們沒有了讀書的壓力,成群結隊地出來游玩。
一條街上熙來攘往、人頭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