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是新業,如賢契所知國內華商才只三家,可見國人通此技術者更為寥寥,而無質量又無從談起競爭,這質量又何從保得呢?”
對此,劉鴻生早有所備,因而也知朱蔣三必有此一問:
“前輩所慮極為此舉關鍵,晚生豈敢稍有疏略?近日以來,晚生已全力搜集了可能搜集的水泥產銷情況與相應的生產技術資料,且已基本研討掌握了其要領,尚有一個更有利而重要的條件,就是有一名叫馬禮泰的德國人,是個水泥專家,現任湘北華記水泥廠的工程師,晚生與劉寶金君均與此人效頗深,已事先與之商定,我們一旦辦廠,他就應聘來做工程師,且可紹弓我們去其國內考察見習、購買設備,晚輩已做了相應的準備,一旦朱老首肯,便誠聘馬禮泰,選購最好的德國全套設備,學習德國技術,培訓自己的技術底子,只憑朱老一定奪了。”
朱荷三拈須而笑道:
“好!可好雖好,只是老朽已快到了閻王不叫自己去的七十三了!體力、精力均已不堪重任,且財力不足,恐負諸君厚望了!“
劉鴻生應聲爽利地答道:
“這都好說,晚生早已計議過了。朱老精神健旺,更重要的是德高望重,不敢煩朱老過勞,只出面主持,于晚輩等足矣,諸般雜務概由晚生輩操持就是;至于資金,我已經籌備到位了。
晚生初節估略一下,辦一個水泥廠當需一百至一百二十萬元,我賬山已經到了一百五十萬元,綽綽有余。只要朱老一句話,晚生便當即全力以赴!”
朱蔣三聽了后大喜,當即一口應允下來。
由于借重了朱蔣三這位地位高的名人,水泥廠的一應籌備、興辦包括登記注冊等事,都進行得很順利。
“找準一個人,省卻多少事,又省了多少錢!”
王恒岳在聽說了這事后不由得感嘆道。
但是即便如此,英商的利誘與干擾卻造成了一些困擾,而且由于王恒岳不方面直接出面,這必須要由劉鴻生單獨去面對了。
劉鴻生要主持與挑頭在上海興辦水泥廠,自是很快地便傳得家喻戶曉了。
其中,對英商設在上海的怡和洋行的震動最大。因為近幾年來,這個洋行一直在上海幾乎是獨家銷售設在香港的水泥廠的“青洲“牌水泥,倘劉鴻生在上海就地辦起水泥廠,而他又極擅經營之道,勢必影響英商的利益,因此,幾次托人乃至英商親自出面加以勸誘,并撒下重利釣餌:以請劉鴻生獨家包銷“青洲“牌水泥,做為劉鴻生不辦水泥廠的交換條件。
劉鴻生心里想著大總統的囑咐,一次一次均婉謝絕了,管自忙于籌備。
英國人沒有什么辦法。
一方面,與劉鴻生有著利害關系,不好扯破臉皮,而劉鴻生也不是好相與的,另一方面,有朱蔣三那塊大招牌戳在那里也不能動硬的……
英商只好眼巴巴地看著劉鴻生風風火火的將水泥廠籌備了起來。
劉鴻生的確是一個經商方面的天才!
在籌備會上在議定廠址時,劉鴻生精辟而獨到地分析說道:
“企業地址的選擇,不外取決于兩個條件:接近原料產地或接近產品市場。根據上海的情形與水泥產品的特點,我主張廠址設在上海市內。理由是從價值差算中得出的。我認真計算了一下,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白石,一百噸白石可產水泥七十噸。白石價低又極易包運,而水泥不止價高而且包運困難,運費高出白石甚多,更要付出防潮手段費用。運七十噸水泥與運一百噸白石至上海,其差價,何止一倍?
再加以水運為多,將水泥運至上海長途之中,難免走漏、返潮,一損即為巨價,白石則無此虞:倘萬一不免翻入水中,一船水泥與一船白石差價當孰貴孰賤?鑒此,廠址不設在白石產地而設在上海市內,則不僅省心,而且省用,可自然生利!”
說得如此精辟,余人豈能不從?因此,上海水泥公司的廠址就設在了上海龍華。
地址選在龍華,而為了感激大總統的幫助,以及那個“華龍煤炭公司”因此劉鴻生將水泥廠同樣取名為“上海華龍水泥公司……”。
王恒岳知道后付之一笑。
劉鴻生向著真正的“煤炭大王”和“水泥大王”邁出了一大步!(未完待續看更多誘惑小說請關注微信npxswz各種鄉村都市誘惑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