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是香港報紙最繁榮的時期,巴掌大的香港半島,竟然同時擁有近70家報紙。經過激烈的競爭和優勝劣汰,香港報紙到1982年只剩下55家,1997年只剩下38家。
按照此時香港的人口與報紙總發行量來計算,差不多每兩個半香港人就會購買一份報紙,這個數據在亞洲僅次于日本。
如此多的報紙,如此激烈的媒體競爭,康劍飛手里有一部好的小說,又怎會擔心賣不出去?
既然不要,康劍飛自然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他還有另外兩個最佳選擇和。
在香港,就、和這三家報紙的銷量最大,你追我趕的輪流坐莊“報紙銷量冠軍”,每期的銷量都有十萬份出頭。
這段時間由于衛斯理系列的再度火爆,銷量一度突破15萬份,讓和大為頭疼。康劍飛此時把送上門去,如果這兩家報紙的編輯有眼光的話,應該會如獲至寶、大加包裝推廣。
康劍飛首先去的就是,這家報紙經常自稱香港銷量第014章他并不喜歡,甚至想就此棄掉此書,不過接下來筆鋒一轉,居然來到了戰國時代,徐季新的眼睛突然亮了起來。
同樣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看了之后,反應也是不同的。
就好像一本網游小說,五十歲的讀者看幾段就不想看了,二十歲的讀者卻看得津津有味,這屬于口味問題。
對于,金鏞就看不怎么順眼,覺得這書筆調太輕佻,而且其肉戲俗不可耐。雖然情節新穎,或許可以賣出不俗的銷量,但已經有了倪框的衛斯理系列,金鏞對便不作考慮了。
而徐季新則是純以商業的眼光來看,那么這本書的缺點就可以完全忽略了,許多情節都可圈可點,絕對能夠熱賣。
一口氣看了好幾萬字,徐季新才把目光從稿子上移開,問康劍飛和胡俊才道:“二位先生怎么稱呼?”
康劍飛道:“徐先生客氣了,我叫康劍飛,這是我朋友胡俊才。”
徐季新已看出來二人是以康劍飛為主,胡俊才就是一打醬油的,便問康劍飛道:“這本是康先生的作品?”
康劍飛笑道:“如假包換。”
徐季新開門見山地問:“康先生愿意將這本小說在上連載嗎?”
“非常樂意,”康劍飛問道,“就是不知道稿費怎么算?”
徐季新道:“千字50元如何?”
康劍飛笑道:“太低了點吧?”
徐季新搖頭說:“不低了,康先生是沒有名氣的新作者,這種稿件換在最多千字30元。”
康劍飛迂回辯駁道:“我怎么聽說倪框的小說千字500元呢?”
“哈哈,那個稿酬可不能做為標準,”徐季新笑道,“黃玉朗半年前為了辦新雜志,借著衛斯理熱千金買馬骨而已,想靠給倪框超高的稿費來造勢,從而把自己的雜志給炒熱,所以這千字500元的稿費虛得很。要知道,倪框在的稿費才千字180元而已。”
徐季新怕康劍飛不懂,又把香港報紙稿件的稿酬情況給他簡紹了一下,這番介紹與表舅吳成剛那天說的大不相同。
吳成剛說專欄稿件是千字700元左右,但那只是名家的價碼,比如請亦舒來寫一篇影評,差不多就是這個數最多給千字500元,才會給千字700元。而且必須是專業性和創造性極強的稿件才行,讓亦舒隨便寫一篇雜談的話,稿費不會超過千字200元。
如果請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來寫專欄,稿酬最多千字150元。
至于長篇小說稿件,名家也就千字100元左右,普通小說作家的稿酬只有千字50元倪框這種逆天貨色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