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第一站是青陽城北的明清古城墻遺址公園。
在我國,大多數有歷史的城市,基本上都會留有或明或清兩代遺留下來的城墻。一些較大的城市,比如北京南京,還會有元代甚至更早時期朝代遺留的城墻。這些城墻見證了這些城市輝煌悠久的歷史,也在向后來者無聲的述說著所在城市古代的繁華興盛。
青陽作為國內知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這座城市與國內大多數的歷史文化名城一樣,也出現過無數的名人,也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大事小情。當然,也擁有一段殘缺不全的古城墻。
遺留下來的這段古城墻建于明朝中葉,建成之初只有一個單純的目的,就是城防,這與古代所有的州府都一樣。歷史上,這座明朝修建的城墻在抵御明末的后金兵南下的時候,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據說滿清入關之后,清兵大軍自京城南下,勢如破竹,無城不催,誰知途經青陽的時候,竟然遭遇了城內漢人的拼死守御,屢攻不克,后來調動了一萬兵馬,在圍城三個月之后,死掉不知多少蒙漢八旗兵炮灰的情況下,才堪堪將此城攻破。城破之時,便是屠戮之日。雖然不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那樣的慘劇,也差不了多少了。
改朝換代之后,青陽府衙對城墻進行了修繕加固,由原來的城高三丈、城厚兩丈加高加厚到城高三丈五、城厚三丈,這在《青陽史志通載》里面是有記錄的。城墻加固之后,經歷了數百年的風吹雨打、戰爭炮火,時至今日,留下來的這一段古城墻有五百多米長,主體包括城墻、城門、垛口、敵樓、角落等城樓建筑。上世紀九十年代,青陽市政府專門投入巨資,對這段古城墻進行了開發性保護修繕,并以之為主題,開辟建設了一個古城墻遺址公園,矗立在了青陽城北二環的顯赫位置,成了廣大市民們活動健身的好去處,也成了青陽市內一處較為著名的風景名勝。
可以說,這段古城墻代表著青陽的輝煌歷史,也算是現代青陽的一張城市名片,因此,歷來各界政府領導都很重視對這段古城墻的保護。杜民生要調研文物建筑保護工作,第一站選擇到這里,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杜民生與副市長李婧兩個市領導,在市文物局局長張鳴芳的陪同下走入古城墻遺址公園。三人行走在前,李睿與小徒弟、李婧的秘書金蕊并肩走在一起,跟在三人身后。市文物局派出的臨時記者在調研隊伍前后左右的拍照忙碌。
杜民生實地察看了古城墻的保護設施,并登上城墻,進入敵樓、角樓查看損毀情況,向張鳴芳詳細了解了古城墻的歷史沿革、本體保護、周邊環境整治等情況,重點詢問了各文保單位下一階段的保護、管理和利用計劃。
張鳴芳一一作出解答,可以說是對答如流。杜民生聽得較為滿意,有的時候連連點頭。
李睿剛剛在車里受了這位頂頭上司的點撥,因此在調研過程中顯得分外認真,集中精力觀察學習他的表現、說話、態度、對于問題的切入方式等等,并在心里默默的與老板宋朝陽進行對比,從中汲取一些對自己有益的東西。你還別說,這么一比較,真是發現了幾分不同。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