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鎖重樓》這個故事的靈感是來自于安徽省的棠樾牌坊群。
一九九二年,我到安徽去旅行,非常震懾于整個徽州地區的牌坊。我從沒有看過一個地方有這么多的牌坊,每個牌坊都建造得十分堅固,精雕細琢,高聳入云。走在歙縣的街道上,常常走著走著,就遇到一座牌坊,巨大巍蛾,古色古香。每一個牌坊都有一個高風亮節的故事,使人驚佩。但是,這些牌坊中,讓我最難忘的,是那些貞節牌坊。據說,在歙縣一地,現存牌坊八十座,其中,貞節牌坊就占了三十五座。這個數字,實在很驚人。陪同我的安徽朋友,不斷向我訴說這些“節婦”的故事。正像《煙鎖重樓》中,雨杭說出的一句話:“不是苦苦地守,就是慘慘地死!”聽起來真是“驚心動魄”。我簡直想像不出來,這些“節婦”們當初所度過的,是怎樣一種歲月!尤其讓我震驚的,是這些牌坊中,有一座“孝貞節烈坊”,是建在清朝光緒三十一年的(公元一九〇五年)。那時,距離民國已經沒有幾年了,他們還在建牌坊!而這座牌坊,是用來集中表揚徽州地區的節婦烈女六萬五千零七十八人!可見當年的徽州,守節已經是一種“理所當然”,建牌坊也成為了一種風氣。聽說,有父親逼死女兒,只為了要博一個“貞節牌坊”,其“走火入魔”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當我到了棠樾,見到鮑家的“七道牌坊”時,才真正地嘆為觀止。這七道牌坊一座連一座,排列在鮑家的祠堂外面,占地頗廣。中間還有一座亭子,據說是下馬休息之處。七道牌坊聳立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像七道巨大的石門。兩旁十分空闊,全是一方方的水田。水田里,牌坊投下了巨大的陰影,煞是壯觀。當然,其中也少不了有一座貞節牌坊。
鮑家的一位后人,如今是這七道牌坊的管理員。那天,當我在細細參觀著七道牌坊的時候,他也細細地向我解說他的先人們的榮耀。每座牌坊都得來非易,每座牌坊都有著動人的故事。我不禁想著,這些牌坊并不僅僅是由石頭砌成,而是用血與淚砌成的。
于是,我構思了《煙鎖重樓》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靈感雖然來自鮑家的七道牌坊,但是,整個故事,與鮑家完全沒有關系。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臆測,我甚至杜撰出“白沙鎮”這個地名,而沒有用“棠樾”為故事背景。書成之日,才知道就在歙縣不遠的浙江省境內,真的有一個“白沙鎮”,實在是太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