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
朝會過后,養心殿內。
炭火盆驅散著初春的寒意,一眾重臣匯集于此,氣氛比剛剛的朝會要輕松的多。
小事開大會,大事開小會,算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了。
尤其是如今大慶朝臣之行尚未完全穩定之時,李徹更不可能將重要事情放在大朝會上說,都是開小會作出決定,然后在朝會宣布。
諸葛哲手持朝笏,看著上面密密麻麻記錄的小字,緩緩奏報:
“陛下,《求賢詔》已發往各行省,響應激烈。”
“詔書所至,應者云集,各地學子、賢達聞之無不歡欣鼓舞,紛紛結伴上路,奔赴帝都。”
“如今通往京城的各條官道上,隨處可見負笈而來的學子,以至車馬行當一車難求,沿途客棧更是人滿為患。”
“據守夜人初步統計,截至昨日,帝都內外已涌入學子超過六千人,且人數仍在持續增加。”
李徹聞,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朗聲道:“好!如此看來,朕倒也未曾將天下的讀書人都得罪光了,愿意來朝廷的才俊,還是大有人在的嘛!”
李徹也清楚,這么多學子,水平必然是參差不齊。
但無所謂,李徹不怕他們水平低,只要讀過書能識字,自然有用他們的地方。
像是后世那種優中選優,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其實是極大的人才資源浪費。
有很多基礎崗位不需要那么高的學識,只要識字認字,智力正常就夠了。
一旁的杜輔機笑著補充道:“陛下,依老臣看,學子們此番蜂擁而至,非是投奔朝廷,更是奔著陛下您而來。”
“哦?”李徹挑眉,略帶好奇地問,“杜卿何出此?”
杜輔機捋須答道:“陛下在奉國時的種種舉措,早已傳遍天下,學子們皆有耳聞。”
“在奉國為官,乃是大慶境內俸祿最高、福利最好之處。”
“不僅每月足額發放真金白銀,絕無克扣,更有‘七日一休’的定例,逢年過節還有額外的休沐假期。”
“此等體恤臣工之策聞所未聞,學子們見到陛下求賢若渴的誠心,自然如同百川歸海。”
李徹聽了,心下有些哭笑不得。
這所謂的‘單休’和年假,放在自己前世都得被打工人們吐槽是‘福報’,老板私下里都不知道被問候父母多少遍了。
沒想到在這古代,竟然成了福利。
當然,這還得歸功于勤勉到近乎自虐的慶帝。
畢竟不是每個朝代的官員都如此勞累,比現代工作時間短的朝代也不是沒有。
慶帝他老人家自己卷就算了,帶著滿朝文武一起卷,愣是把官員的休沐假期,壓縮到了幾乎沒有的程度。
對比之下,自己這點人性化管理,反倒成了金字招牌。
李徹收斂心思,正色道:“既然學子們信任朕,跋山涉水而來,朕也絕不能虧待了他們。”
“禮部當全力保障入京學子們的衣食住行,各沿途城池、驛站須給予妥善接待,提供食宿便利,絕不能讓學子們餓著肚子來參加科舉。”
禮部尚書張氾聞,臉上卻露出無奈之色,出列奏道:“陛下圣心燭照,體恤士子,臣等感佩。”
“只是禮部已然竭盡全力,協調各驛站免費提供餐食住宿,還會派人護送學子過危險路段。”
“奈何驛站房間、儲備糧草、經費及人手皆有限,如今學子數量遠超驛站承載能力,實在是供不應求,捉襟見肘。”
“加之《求賢詔》發布后,難免有些濫竽充數,意圖混吃混喝之人,冒充入京學子。”
“驛吏難以一一分辨真偽,導致資源更加緊張,真正有才學的學子反而可能得不到妥善安置。”
李徹聞,沉吟片刻,開口道:“既然資源有限,又魚龍混雜,那便設下一道門檻,將那些渾水摸魚之輩篩選出去,將有限的資源留給真正的人才。”
張氾面露疑惑:“陛下的意思是?”
李徹干脆地說道:“很簡單,傳令各驛站,凡欲享受免費食宿待遇者,需當場背誦《論語》,由同期入住的其他學子共同監督。”
“凡背誦時磕磕絆絆、遲疑不定,乃至根本背不出來的,一律視為假冒,立刻驅離驛站,不予接待!”
李徹本人并非儒家思想的擁躉,不相信‘半步論語治天下’的鬼話。
但也他深知,《論語》對于這個時代的讀書人而,乃是啟蒙必讀的書籍,是基礎中的基礎。
就如同后世學生必須熟記乘法口訣表一樣,背不下來還算什么學生?
此法簡單直接,能有效篩掉大部分濫竽充數之徒,留下真正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