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馬忠一聲令下,原本肅立的禁軍士兵齊刷刷向前踏出一步。
組成一道密不透風的人墻,用身軀將試圖前涌的學子們,牢牢擋在安全線外。
與此同時,皇城大門在機括聲中緩緩開啟了一道縫隙。
透過門縫,隱約可見身著禮部官袍的官員們,正合力抬著數張巨大的朱漆榜單,步履沉重地向外走來。
揭榜的時刻,終于到了!
這一刻,饒是張謙早已心灰意冷,仍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只覺得心臟像是被一只無形的手攥緊,連周遭的喧囂仿佛都瞬間遠去。
雖然希望渺茫,但關乎命運的宣判即將來臨,那種本能的緊張感根本無法抑制。
一萬余名參考學子,最終只取六百余人。
為避免姓名重復引起誤會,榜上不僅列有姓名,還需標注籍貫、年齡,一張榜單顯然無法容納如此多的信息。
因此,李徹下令將大榜分為六張,每張列一百余人名次,從排名最末者開始,依次向前公布,直至最終的前一百名。
禮部官員架好梯子,將排名最后的那張榜單,張貼在宮墻之上。
“嘩——”
人群瞬間如同炸開的油鍋,無數道目光死死盯住榜單。
人頭攢動,眾學子拼命向前擠去,都想第一時間確認自己的名字。
馬忠早有準備,再次厲聲大喝:“御!”
“哈!”
禁軍士兵齊聲應和,肩抵木質大盾,腳下如同生根一般扎定,將洶涌的人潮死死頂住。
與此同時,一名禮部官員走到榜前運足中氣,開始高聲唱名:
“第六百七十二名,齊州,孫海,年三十七......”
人群之中,一名穿著洗得發白的青衫的中年學子猛地一怔,仿佛被一道無形的閃電劈中,整個人都僵住了。
“誰?孫海......是我嗎?”他喃喃自語,滿臉的不可置信。
旁邊一位學子聞聲,勉強擠出一絲笑容,對著那中年學子拱手確認道:“這位仁兄,可是齊州人士?”
“正是!正是齊州!”那名叫孫海的學子連連點頭,聲音都帶著顫音。
“年齡、籍貫、姓名皆對,正是仁兄你!恭喜了!”那學子語氣復雜地道賀。
“我......我中了?!我真的中了!!!”
孫海反復確認后,仿佛身體瞬間注入了無窮的力量,原本有些佝僂的脊背猛然挺直。
眼眶泛紅發熱,腦袋里嗡嗡作響,巨大的狂喜幾乎要將他淹沒。
他是北方的寒門子弟,家道從他父輩起便已中落。
父輩早已放棄重振家聲,終日借酒消愁,醉生夢死。
唯有他不甘沉淪,仍守著幾卷殘書寒窗苦讀。
成年后四處漂泊,希望能得到哪位名士的賞識與推舉,重入仕途。
可這世道,誰會去推舉一個毫無背景的落魄小子?
年近不惑,仍是一事無成,受盡白眼。
直到陛下的《求賢詔》傳來,他幾乎是抱著最后一搏的心情來到帝都,未曾想......竟然真的中了!
雖然是最后一名,但中了便是進士,便有資格做官。
家族不必再坐吃山空,起復有望,這讓他如何不欣喜若狂?
“我中了!中了!!!”他忍不住再次大喊,狀若癲狂。
周圍的學子們看著此人癲狂的模樣,表情各異。
有的一臉羨慕,有的則面帶鄙夷,更多的則是漠然。
他人的悲喜,終究難以感同身受。
禮部官員的唱名聲仍在繼續,平穩而清晰:
“第六百七十一名,德州,崔皓文,年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