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之上,宏偉古樸的重檐恍若建在云霄。黃色的傘蓋等物遠遠可見,皇帝曹芳在眾臣的簇擁下,已來到了臺基之上觀摩軍隊。
今天只有曹芳在場,郭太后并沒有出席。以前司馬懿、曹爽出征時,也是皇帝相送,郭太后沒出現,大概因此形成了習慣。
天漸漸亮了,但今天的風好像不小,下面的校場上除了道路、大多地面是夯土,風一吹,沙塵便彌漫在寬闊的平地上。為了觀賞性而穿上了甲胄的將士們,在朦朧的塵霧中的氣勢顯得更加壯闊,軍陣仿佛無邊無際。
真是一副沙場秋點兵的場面。
頭戴冕疏、身穿青紅色衣裳的曹芳,昂首站在高臺邊上,張望著下面的景象,他的臉色也因情緒憿動而變得殷紅。十幾歲的曹芳,似乎很喜歡這種千軍萬馬的地方。
沒一會,耗牛尾裝飾的高大的大纛帥旗、就出現在了臺基下,在眾將士的簇擁下,數輛馬車停下。老將王凌身披玄甲,腰掛環首刀,帶著幾個手下拾階而上,身邊的人還拿著一根皚皚發亮的銅桿節杖。
曹芳遂轉身來到了傘蓋下的座位上坐下,百官分列兩邊。秦亮也在官員之中,因為職位高、他離曹芳挺近,雖然不能直視皇帝,但在余光里、他把皇帝的神態舉止都看在了眼里。
王凌按劍近前,俯身面對曹芳行稽首之禮,眾官也隨之叩拜。曹芳這才重新離開座位,走上前扶住王凌:“大將軍免跪。”
王凌聲音洪亮,起身道:“老臣謝陛下恩。”
曹芳回顧左右道:“眾卿平身。”接著便看向面前的王凌道:“老將軍仍要為國征戰,吾于心不忍阿。”
王凌道:“臣身負重任,不敢懈怠。”
兩人簡單地說了一陣客氣話,關系看起來不錯,君臣和諧的樣子。
曹芳遂轉頭看了一眼,宦官樂敦從玉盤里拿出了一卷布帛詔令,雙手送到了王凌跟前。曹芳道:“詔令大將軍督軍荊州,征討吳國,愿旗開得勝,早傳捷報。”
王凌接過詔書,揖拜道:“臣奉詔領軍,當奮勇殺敵,不負陛下重托。”
接著宦官端來了一盤酒,上面用青銅爵盛著幾杯酒,曹芳賜酒,親手把爵遞給王凌、王廣等人。王凌拜謝之后,垂目觀察了一下酒杯,才用袍袖掩面,一飲而盡。
此時應該沒有無色無味的毒酒,若是有毒,多半能看得出來,也嘗得出來。
君臣之間也似乎未到那個地步,至少表面上都表現得和睦親近。曹芳還與王凌一道,來到臺基旁邊,觀看著大軍布陣,以及在令旗之下調動軍隊的景象,風中不時傳來一聲聲齊聲吶喊。
觀禮罷,曹芳便與王凌走在前面,一起向臺階下走去。秦亮等百官也跟在后面,紛紛走下石階。
王凌再次向皇帝拜別,然后上了上車。曹芳親自上前,輕輕推了一下車輪,眾官也隨之上前,簇擁推著王凌的馬車,待到車輪轉動起來,大伙才放開木輪。
皇帝親手推車輪、朝廷百官送行,這樣的場面,地位尊崇不而喻,秦亮心里也著實有些羨慕。
大伙在外面說了一些祝愿的話。王凌探首出來,看向秦亮說了一句:“有衛將軍鎮守洛陽,我便放心了。”他的目光又從令狐愚臉上掃過。
秦亮與令狐愚向馬車揖拜,秦亮道:“仆當盡心拱衛宮闕,大將軍勿慮。”
今早天還沒亮、秦亮便帶著王令君去過大將軍府,離別之際,該說的話、大致都已經說過了。此時王凌也沒多,剛才簡單的語,只是表示一種關心的態度與提醒。
王凌點了點頭,坐正了身體。前面的車夫甩了一鞭,馬車的速度也快了起來。
曹芳的輦駕儀仗也在高臺下面,但他沒有叫車駕過來,而是再次沿著石階登上高臺。秦亮等一眾文武,也只得跟著皇帝上去。
朦朧的塵土之中,人聲馬嘯,先前的肅殺場面已變得喧囂。這么多人其實并不會同時出發,而會從不同的城門、分批出發,到了洛陽南邊之后,還將分多路行軍,所謂分路合進、反而能降低后勤壓力。
秋風一起,站在高處的人們、能感受到天氣越來越涼了。待到氣溫重新轉暖之時,此役也必然會有結果,因為魏軍幾乎不會在春夏季節、于大江附近作戰。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