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面的七寶山山脈,隱約之間、宛若是落在地平線上的一團烏云。夕陽西下,已落到了山影上方。
煙霧沉沉的戰場上,一陣陣喧嘩從各個方向傳來。戰斗尚在繼續,但已打成了殘局!
大戰的時間持續并不算長,兩軍擺開大陣的時候、差不多已到中午,真正戰斗的時間也就半天。
此時吳軍的戰線尚能維持;但秦亮騎馬在各處戰場上觀察,已很明顯地發現,吳軍的消耗更快,持續退出戰斗的人數更多!
各個大將對于戰陣形勢的見解角度不同,但秦亮便是這么理解的。吳軍的戰兵人數沒有多少優勢,但兵力消耗得更快,那么戰斗繼續下去,敵軍就會到達一個靈界點,在純物理的層面、將無法維持戰線!
諸部在作戰戰術、進退方面,秦亮幾乎沒有干涉。???????????????具體戰術在平日訓練時,他與中軍將領們就曾反復商量、演練過了。而青徐軍等外軍,編伍與訓練都與洛陽中軍有了些不同,臨陣之時、秦亮更不愿過多干涉。
大多時間里,他都關注著戰場形勢,只負責全局性的決策。
秦亮發現,戰陣上魏軍的主要優勢,并不是靠火器;甚至是騎兵、因為此地缺乏大范圍包抄的空間,作用也被極大地限制了!魏軍的優勢,大半竟是靠步兵近戰獲得,魏軍步軍將士的戰力和戰斗意志、確實要比吳軍強。
而那些火器因為面世時間太短,性能實在不太行。當然也完全沒有技術難度。
火藥自不必說,只是三種材料混合在一起。若非之前做出來、也是別人所有,秦亮只要找到硫磺、硝石、木炭,一天之內就能搞出來。
他都不需要記住比例,只要進行簡單的實驗,比照燃燒速度、反應殘留物,就能試出、更比一硫二硝三炭完美的混合比例!
并可為了滿足發射藥、爆詐藥的不同性能參數,如燃燒速度,而調配不同比例的火藥。(屬于非常原始簡陋的實驗設計。)
至于火器,能鑄鐘、就能鑄銅炮與銅火銃,完全是三國的技術。
秦亮估計,早在商周時期就沒有技術障礙了,因為那時候已可以鑄造復雜的青銅器。有些東西就是蘋果樹上、最低矮的那幾只蘋果,伸手就可以夠到,只是沒人捅破那層窗戶紙罷了。當然也是因為實用性的火藥尚未面世,有炮無藥、毫無意義。
秦亮當時選擇銅,便是因為銅的熔點低,在此時的冶金技術下,可以鑄造出結構更均勻的金屬件,容易避免砂眼、顆粒物等問題,而且銅的金屬延展性更好,基本不會炸膛。
銅火銃的擊發裝置也很原始,用明火點!在銅管尾部鉆個小孔,在拼鑲的木桿上挖坑、箍上一個金屬凹件放引火藥,便是引藥鍋,拿火一點就燃。凹件上再卡上一塊小木片,避免引藥在移動時灑落,便是火門蓋。
但也正因如此,制造得比較倉促,火器的性能比較差。
那個銅炮、應該叫臼炮,因為炮彈出膛的初速度不夠,只能拋射石彈;不然飛不了幾步就撞到地面上了,地面的摩擦力遠高于空氣,射程過近的話,便全無意義。
火銃的性能則完全比不上弩!受鑄造本身的工藝方式所限,銅管比較短,爆燃氣體產生的加速時間也就短,便有同樣的問題、出膛速度不夠;相比長度來說、???????????????口徑又太大,氣密性不足,同樣會影響出膛速度。
形成的結果便是,射程很近!而且裝填明顯比弩要慢、繁瑣,射速便也很低。所以綜合性能,是遠不如弩的。
后續要想改良,以秦亮的想法,可能需要設法減少雜質,改用熟鐵鍛造工藝。
那便比較復雜了,因為秦亮沒多少冶金知識,他所用到的、皆止于中學知識而已。當然他中學時很卷,學習挺不錯。
不過秦亮依舊急匆匆地、將火器應用到了此役!
殺傷力確實不足,甚至比不上冷兵器,但關鍵是這東西發射時、給人的感官更有沖擊力,能影響士氣!尤其是對于初次見識的吳軍將士。
當初秦亮在金墉城設作坊、瀍水上建城,就是在搞火器,以及訓練使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