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利可圖,勞動人民的智慧可以說是無窮的。舒云也沒想到,很快就有人提出了不少切實可行的方案,舒云直接吩咐推廣下去,然后,滁州城內就開始轟轟烈烈地搞起了軍需生產。這年頭,布料這玩意永遠是不嫌多的。尤其,元朝幣制也非常混亂,金銀什么的,大多數其實是被上層壟斷的,民間的錢幣非常劣質,說是銅錢,里面不知道摻了多少鉛錫之類的,一摔就碎,因此,布帛這會兒還是硬通貨。不管是拿出去找別人購買,還是作為賞賜,都是好東西。
說白了,不管是打仗,還是治國,靠的都是錢,當然,這個錢不是朱元璋后來搞出來的那種擦屁股都嫌硬的寶鈔,沒有基準保證金的紙幣,那就是耍流氓。
雖說如今驅逐韃虜是大義所在,但是天下義軍這么多,對于下面的人來說,跟著誰都是驅逐韃子,那么,自然是跟著誰好處大,就跟著誰了!
舒云對于打仗,那是一竅不通的,讀過《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的人多得是,能活學活用的能有幾個,生搬硬套的才是多數。
站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到了這個世界,舒云的立場已經決定了她必須要站在朱元璋這一方,所以,確保朱元璋的勝利,甚至是提前勝利,也是舒云應該做的事情。這等爭奪天下的事情,失敗者可沒什么好下場。
舒云將生產搞得如火如荼,雖說才不過幾個月時間,滁州的財政狀況就大有改善,弄得郭子興都開始有點懷疑人生了。這個養女嫁人之后真是越來越能干了!只是想想也有道理,一般人家,女兒養在家里,最多就是幫著管管家里的家務。郭家以前人口簡單,張氏不是什么抓權不放的人,郭子興的兒子陸續成婚之后,張氏就將管家的事情陸續交給了繼子的媳婦,自個就是管著自個院子還有前院的一些事情,總不能早早就看兒媳婦的臉色。
因此,舒云在張氏那兒的時候,也就是管過廚房和針線房,真沒體現得出她的能耐了!郭子興瞧著舒云這般能干,心里頭有些不得勁,正好朱元璋那邊打下了和州,郭子興就借口小夫妻兩個成婚這幾年,聚少離多,就讓舒云去和州那邊了。
朱元璋也早就知道滁州的事情,正等著舒云過去呢!以前的時候,大家都窮,所以也就習慣了!雖說打仗抄府庫,抄富戶還有一些沒有來得及跑路的色目商人,弄到的金銀財寶什么的是真不少。蒙古人因為地域非常廣,因此跟外頭其實商業上的往來還是很多的。另外就是,蒙古人不缺金銀啊,草原上一直到幾百年之后,還有大量的露天金礦在開采呢!
問題是,光有金銀財寶有什么用,不能吃也不能喝的,現在的關鍵是物資,空有一屋子的金銀,可買不回多少糧食和布料。
而舒云折騰了一場,糧食照樣種,還能夠在荒地山地上種上一些葛根山藥之類的,這些產量也高,葉子割了還能喂兩口豬,哪怕還沒到收獲的時候,但是已經能夠想象得出,秋冬的時候會是什么樣的情況了!
和州這邊,朱元璋不是沒想過要模仿滁州那邊行事,但是雖說他派了人去滁州查看,但是回來之后,似乎總覺得有些不對味。因此,舒云過來之后,朱元璋立馬就將和州這邊的經濟也交給了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