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bygrh"></delect>
  •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綜]母儀天下 > 36、第 36 章

            36、第 36 章

            舒云穿著隆重的禮服,與朱元璋并肩站在高臺之上,聽著下面雷鳴一般的歡呼,有一種恍然若夢的感覺,她這就是皇后了!

            沒錯,朱元璋終于稱帝了,比起真實的歷史,他提前了兩年稱帝,不過依舊定國號為明,年號洪武,大封群臣,光是國公就封了六個,另外還追封了幾個,其他的也多半有了封侯之賞。

            前朝如此,后宮自然也得了冊封,朱元璋冊封后宮也很簡單粗暴,只考慮家世和孩子,有孩子,父兄是功臣的,封高一些,其他的,也就隨便冊封了。對此,舒云并沒有任何意見。

            舒云制定了一系列的宮規之后,后宮里頭的事情也就沒什么好管的了!后宮的事情,說白了,也就是兩個字,一個是錢,一個是人。舒云直接規定了宮中各個級別的待遇,什么品級用多少人,該拿多少錢,多少東西,每個月直接憑著對牌自己去領取就可以了。

            宮中所需要的東西,一部分直接由皇莊提供,另一部分直接向商人招標,招標是每年一次,如果送過來的東西不符合條件,那么,接下來你就沒有第二次參加招標的機會了。

            這個時候后宮制度并不嚴密,后宮之中也沒多少太監,多是宮女,畢竟,天下大亂多年,漢人死傷無數,鼓勵生育還來不及,又怎么會讓人殘缺身體去做太監。實際上,明朝的時候,許多太監都是戰俘,民間是不許私自閹割的,明軍在外頭俘虜了外族,然后從中挑選出一部分人出來,閹割之后,送到宮中執役,也就是到了后期,對外作戰比較少,九邊也日漸糜爛,太監里頭這類人才算是比較少了。

            在這個時代,宮中用太監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畢竟,整個皇宮的男人就朱元璋一個,皇子年紀稍微大一點,也是不能隨便進入內宮的,那么多的妃嬪宮女,難免會出一些問題。舒云倒是想要推動一夫一妻的制度呢,但是很可惜的是,現在不存在這個條件。說白了,天下戰亂,女多男少,要是強行一夫一妻,那是要出事的!

            當然了,按照官府的規定,民間其實還是一夫一妻的,庶民娶媳婦都是難事,何況是納妾!沒有一定的品級,自然是不許納妾的,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明朝這會兒,許多所謂的小妾,在家中的名義就是養女,你能說人家不許收養女孩子嗎?官宦人家,正經小妾也是有名額的,這就又有變通的法門了,通房丫頭是不算小妾的。就算是后世,法律都規定一夫一妻了,在外面包養小三情人的,還有搞重婚的,簡直是到處都有,叫人都覺得沒眼看!

            所以,舒云對此也是徒呼奈何,不過呢,出于某種不爽的心理,舒云還是給朱元璋提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向超額納妾者征稅。舒云的理由也很充分,過些年,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有錢有權的男性,自然會占據過多的女性資源,然后就會有不少條件比較差的人娶不上老婆,這些人其實就是不安定因素。有句話說得好,有恒產者有恒心,有家庭的人,相應來說,做事也會有個牽掛。沒老婆的人,做事都沒個奔頭,誰知道他們被刺激了,能做出什么事情來!

            所以,法律必須規定,你可以納妾,但是超額納妾,也就是平民想要納妾,就得交稅,納得越多,稅率越高。納妾必須要通過官府,要不然,女子到了年紀,要么交人頭稅,要么通過官媒嫁人,哪怕奴籍也是一樣!至于隱戶之類的,官府鼓勵舉報,舉報者可以得到當年納稅額一半的獎勵……

            朱元璋大概是窮怕了,對于能收錢的東西都很感興趣,哪怕在舒云的經營下,朱元璋的庫房已經很充實了,他還是覺得有些不夠,何況,打仗打到這個份上,朱元璋已經發現了,什么都能沒有,錢萬萬不能沒有。脫脫發行紙幣的時候,朱元璋就起了心思,被舒云勸阻了。明朝的寶鈔同樣是個笑話,擦屁股都嫌硬。舒云覺得,這玩意能不發行,還是不發行好了,大航海時代已經開始了,美洲那邊銀礦不要太多,倭國那邊金礦也不少,中原金銀儲備不足,那么,就帶著自個的商品,去國外換嘛!

            總之,朱元璋對這個提議還是很心動的,反正這事對于底層和上層來說,壓根沒什么問題,底層能娶到一個媳婦就算是不錯了,而上層呢,那些功臣,按照制度,本來就有好幾個妾室的名額,就這樣還不夠的話,那就活該他們交錢,何況,一般人敢舉報他們嗎?

            所以,到最后,這些針對的人也就可想而知了,而這群人,其實反而是最有錢,并且最樂于花錢的。說不定他們到時候還會以誰的侍妾多,誰每年交的這方面的稅賦多為榮呢!做生意的時候,想著法子偷稅漏稅,這種事情是正常的,但是能炫富的地方,許多商人可是從來不會錯過。

            如今的稅制還是比較簡單的,等到以后,搞階梯稅制,從個人收入里頭按比例征稅,估計到時候,就有許多人要肉疼了!當然,這應該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起碼現在這么做時機還沒有到。

            但是,朱元璋對此已經是非常滿意了,尤其,這個稅,是每年都要交的,這都是錢啊!他甚至琢磨著,是不是干脆取消所有人的納妾特權了,不過想想還是算了,別人也就罷了,那些跟著他的老兄弟們,總不能太委屈了。

            后世史書上都說朱元璋誅殺功臣什么的,實際上,真要算一下就知道,朱元璋自個死的時候,都七十了,以前那些開國功臣,大多數年紀比朱元璋還大,人生七十古來稀,尤其戰陣上頭難免有些陳年傷勢,這等將領,原本就沒幾個長壽的,他們活不過朱元璋,也算不上朱元璋的錯,不是嗎?他真正下手的,也就是胡惟庸,藍玉,李善長那些人,看這些人做出來的那些事,跟造反區別不大,死得也不算冤枉。

            實際上,大多數開國功臣其實混得還不錯,當然了,因為靖難之役,又有一批功臣站錯了隊,倒是叫那些靖難的功臣上位了,然后也有一批被邊緣化了,留在了南京,這才是讓人覺得開國功臣里頭似乎許多都沒了蹤影的緣故。

            朱元璋這個時候其實還沒有準備就定都應天,他還是比較崇尚秦漢的,因此,也在考慮著定都長安,當然,長安目前還沒到手,所以就先在應天過渡一下。

            既然不打算定都應天,那么,以朱元璋的性格,自然不會大肆搞基建,徐達那邊剛剛打下了開封,他就直接坐鎮開封,主持北伐大事了。

            舒云留在了應天,做了皇后之后,她也已經培養出了一批人手,許多事情可以交給這些人去掌管,她只需要負責決策,還有提出一些思路就可以了。

            發明創造什么玻璃,肥皂什么的,舒云并不著急,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再拿出來也不遲,算是給皇家增加一點財富來源。實際上日常用品看起來利潤微薄,但是規模要是大了,那利潤也是非常可觀的,最重要的是,這種行業其實能夠帶動不少就業。

            舒云如今要做的,就是規范朱元璋治下的經濟體系,朱元璋對于商稅什么的不理解,舒云可是知道,商稅真要是征收起來,會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開放口岸,開啟海貿。方國珍當年起兵的時候,就是帶著一幫海匪,擾亂海運和漕運,弄得元廷無法將南方的糧食財富順利通過漕運和海運運輸到北方,造成了不少的損失。方國珍已經投降,但是他那些手下可是跑了不少,這些人如今直接搖身一變,變成了海盜,經常上岸打劫。朱元璋忙著北伐,哪有空管這些海盜,一開始的時候,就是想著禁海,讓方國珍那些余黨邊城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舒云卻是勸阻了他,海盜這種事情,本來就是很難禁絕的,這年頭,一些大型的商船,有的時候,都是不吝于做幾回海盜的!如今這個世界,海貿已經相對比較發達了,沿海一帶,也有不少海商,因此,舒云直接出了個主意,那就是傳令沿海地區,但凡是抓到方國珍余黨的,就可以得到海貿許可證,憑借這個許可證,就可以進行合法海貿,要不然的話,就得花大價錢購買這種許可證,而且這種許可證還得年審,要是查到你走私或者是偷稅漏稅什么的,就得吊銷證件,處以巨額罰款。

            許多人為此唉聲嘆氣,覺得朱元璋簡直是掉到錢眼里去了,但是其實還是有許多人對此是比較歡迎的,有沒有官方支持,對于海貿來說,也是有著一定影響的,別的不說,應天,姑蘇如今生產出來的許多布料錦緞,比起前朝的時候一點不差,甚至質量更好,產量也更多,要是沒有官方的許可,這些是不會隨便出售給這些海商的。

            如今,不需要花錢,只要借助他們的渠道,抓幾個人而已,就能得到為期達到三年到五年的許可證,還能免掉年審,這就非常劃算了,因此,沿海一帶的海商一下子就行動起來了。

            這些人做海上的生意,原本就跟這些海盜打過交道,對于他們的落腳點也有些了解,因此,沒有花費多長時間,方國珍的殘黨就一一落網,僅有很少數的人最后隱姓埋名,不知道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舒云趁機開始開放了沿海港口,重建了海關,朱元璋也不提什么禁海的事情了,他其實也有些忌憚這些海商的勢力,因此,一方面對于海商進行監管,另一方面,又下令工部自個造船,優先造戰船,回頭可以通過戰船運輸兵力北上,防止元廷逃竄到高麗那邊去。等到北伐成功,解決了蒙古人之后,這些戰船也可以改造成商船,出海經營。當然海關保留一批戰船也是有必要的,可以打擊走私,防范倭寇海盜。

            朱元璋這一方可以說是經濟情況蒸蒸日上,有人暗地里頭已經將舒云視作是女財神,覺得舒云實實在在有點石成金之能,一開始的時候,舒云做事的時候,還有人覺得一介女流,沒多少見識,能做什么事情,等到到了如今,舒云現在不管想要做什么,都有人樂得跟上,畢竟,跟得早有肉吃,來晚了,頂多也就能跟在后面喝點剩湯了。

            而那些命婦們,一個個就更是眼熱了,她們中大多數人都沒有多少理財之能,這年頭的一家主母,說是掌握家中財政,實際上呢,掌握的一般就是家里的那些不動產,一般就是靠著收租,還有放貸什么的掙錢,讓他們自個去開鋪子,其實是不靠譜的,因為她們其實不懂做生意,手里頭也沒有合適的人手,很多時候,開鋪子還不如直接將鋪子租出去呢!

            瞧著舒云翻云覆雨,幾百萬貫的錢財在她那里周轉,然后似乎所有人都得了好處,收益也非常大,這些掌管家中庶務的命婦們哪有不動心的道理。

            之前的時候,舒云就教過她們不少事情,讓她們投資一些作坊什么的,她們的確得了一些好處,可是現在看起來,這遠遠不夠啊!說白了,進項雖然漲了一些,但是比較起來,需要養活的人口卻是越來越多了,她們自個有了孩子,就得為自家孩子打算,長子可以繼承爵位,也可以繼承一半家業,但是其他兒子可就沒那么多了。還有女兒要出嫁,像他們這樣的人家,女兒的嫁妝又是一大筆錢。這年頭,比起女方的嫁妝來說,除非是真的賣女兒,否則的話,男方的彩禮實際上算不得什么,按照禮數,都是些象征意義上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爵位是降等承襲的,他們這些開國功臣,可能會三代以下再遞減,但是,若是兒女不夠出息的話,三代之后,人丁繁衍,家產分下去就更沒什么明堂了。

            他們還不能覺得皇恩不夠浩蕩,要知道,即便是宗室,境況也是一樣的,要么你出去開拓,建立屬于你自個的王國,作為大明的藩國,朝廷一般不會干涉王國的事情,你只需要每年朝貢就可以,其他的,大明都不會多問,等你選好了繼承人,朝廷蓋個章就行,你就算是想要將自個的王國均分給其他兒子,那也沒問題。

            但是,如果你不想去那些蠻荒之地,冒著性命危險開疆辟土,想要留在中原這個花花世界,那么,宗室這些王爺的爵位也是會遞減的,遞減到郡王以下,就沒有所謂的藩國了,老老實實領俸祿吧,再往下幾代,也只能讀書習武混口飯吃,最多在成年之前,宗人府會發放最低限度的生活費。當然,作為宗室,你也有特權,你的祖先不肯出去開拓,你要是有足夠的雄心的話,也可以帶上你的爵位允許的臣屬,前往其他地方開拓進取,朝廷會給予一定的支持,甚至還可以找朝廷乃至那些藩王借錢借兵,但是前提是,你得還得起。

            舒云給朱元璋建議的時候,直接坦然表示,做皇子的,都是一個父親,就沒一個沒野心的,與其讓他們內斗,不如讓他們出去開拓屬于自個的國度,甚至,也能保持大明的尚武之風。

            別的不說,那些勛貴的兒孫又不是都能繼承父輩的爵位,甚至嫡系的爵位也是要遞減的,他們要是想要保持自家的富貴,就得跟著出去開疆拓土。當然,這種事情,不能只留給準備出外開拓的藩王,還得留一部分給大明本土。要不然,本土那些勛貴想要戰功什么的,都跑出去了,回頭強支弱干,只怕回頭反倒是有麻煩,所以,也需要給大明本土一直留一個敵人。另外就是,大明提供雇傭兵的模式,可以幫助沒有足夠力量,卻有著足夠財富的藩王征戰,但是相應的,對方要付出足夠的代價才行。舒云沒有說得是,如果后世那些藩國的子孫后代不肖,說不定就要找大明主持公道,回頭,這些藩國說不定就名正順地成為大明的國土了。

            老實說,這個提議在朝堂之中是引起了絕大反響的,武將們對此都很贊同,他們是真擔心,等到天下承平之后,老朱也來一出杯酒釋兵權,他們這些人出身草根,一刀一槍打出來的榮華富貴,除了打仗,幾乎啥也不會,至于讀書什么的,說起來容易,實際上這真的是要看天分的,還運氣的,由文轉武哪里是這么簡單的事情,要是再絕了這一條進身之階,只怕日后就要被文官壓制了。

            可是如今情況不一樣了,大明鼓勵開拓,哪怕是跟著宗室王爺們出去開拓,但是總能給自家子孫一條新的出路,也能開枝散葉,給自家多留點后路。

            經歷過元廷的事情,就算是尋常的武將都知道,這個世界很大,要知道,如今這個元順帝名義上是元廷的共主,實際上再往西,還有蒙古人建立的汗國呢!據說漢朝的時候,匈奴人似乎后來也西遷了。

            尤其,在藩國,天高皇帝遠的,很多事情大有可為啊!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將們簡直是兩眼放光,幾乎要歡呼雀躍起來。

            但是文臣們想法就不同了,這些人素來保守,雖說是儒家,但是,還想著三代之治呢,三代的時候是什么時候,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

            他們一直滿足于□□上國的幻想之中,覺得外面都是蠻荒之地,壓根沒有什么爭奪的價值,何必窮兵黷武呢?

            如果放在明朝中期以后,這些文臣據理力爭之后,大概率情況,這事也就算了,但是,如今是開國年間,朱元璋威望高,而且很多時候,那叫一個圣心獨斷,最重要的是,文臣的勢力在這個時代是真不怎么樣。他們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有著原罪的,之前元順帝發布詔書,要緩和民族矛盾的時候,可是有不少儒生歡呼雀躍,恨不得直接跪舔的,只不過到了后來,局勢愈發糜爛不可收拾,他們才算是絕了這份希望。

            朱元璋之前攻下了山東,卻沒有去拜那邊的孔廟,朱元璋對孔家并不想多給什么恩典,你們一家子不管哪朝哪代都沒受過什么委屈,不用考科舉,都是衍圣公,結果呢,漢人之間內斗改朝換代也就算了,輪到韃子入主中原了,你們還是當做看不到這些人的兇殘,繼續做你們的衍圣公,人無恥也不該到這個地步吧!就這,還算得上是孔圣人的子孫?

            因此,雖說礙于儒家的實力,朱元璋沒有追究孔家的意思,但是,卻沒有再給孔家封什么衍圣公。這是一個風向,文臣們對此都有些憂慮,有的安慰自己,如今天下還沒有完全平定,北方還沒有收復,所以才會這般,等到之后就好了!

            但是也有人覺得,朱元璋說不準是類似于劉邦一樣的皇帝,那位可是不拘小節到能往儒生帽子里小解的人物!遇上這樣的皇帝,對于儒家來說,真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許多事情,根本就不能深究,一追究,一個個屁股都不干凈。所以,大家也只好慢慢等待時機,一些比較能見風使舵的,也趕緊改變了立場。

            好在沒有人相信,這事是舒云提議的,朱元璋對外也沒有提起過,要不然的話,只怕外面還不知道要把舒云說成是什么呢!

            諸多命婦之中,那些文官家的女眷,大多數對舒云這個皇后并不算親近,她們都是書香人家出身,總覺得舒云這個皇后行事出格,有人暗中將舒云與武后相比,當然,這話也只能在家中偷偷說,舒云是武則天,朱元璋也不是李治啊!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delect id="bygrh"></delect>
          2.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3.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