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到酣處,劉邦就醉眼朦朧地挑了一個人,卻是盧綰,盧綰跟劉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兩人還是鄰居,從光著屁股開始一塊長大,劉邦對這個老兄弟也一直很用心,哪怕盧綰的功勞在諸多功臣之中其實算不上有多大,劉邦呢,還是直接給他封了個長安侯,以長安為封號,可見劉邦的心思了。
因此,劉邦這會兒就笑嘻嘻地說道:“老盧啊,咱們如今年紀都不小了,當初咱們還在沛縣偷雞摸狗的時候,誰能想到今日啊!”
盧綰自然也是笑道:“陛下天命所歸,臣全賴陛下的洪福,要不然何以有今日呢!”
劉邦大笑著拍了拍盧綰的肩膀,然后就說道:“咱們如今的富貴是有了,下面呢,就看兒孫的了!老盧啊,你以后,打算將爵位留給誰啊?”
盧綰也沒多想,說道:“還能留給誰,肯定是給老大啊!”
劉邦一拍大腿:“哎呀,老盧啊,這老兄弟就得說說你了!你那些兒子,我也是見過的,一個個也算是聰明伶俐,對你呢,也挺孝順,你這也實在是太不地道了!你看看兄弟我,雖說以后這個天下嘛,是要給太子的,但是,對老大還有如意,以后我也是不能委屈了的,怎么著都得挑個富庶的封國將他們安排好了才行嘛!”
盧綰眨了眨眼睛,有些無奈地說道:“陛下,你是天子,富有四海,當然能行啦!”
劉邦笑嘻嘻地說道:“我說你啊,就是偏心,你食邑也有一萬多戶了,總不能都給老大吧,所以呢,按我說的,老大是嫡長子,多分點自然是應該的,其他兒子也不能啥也沒有,不說分個千戶,分個五六百戶總沒問題吧!”
盧綰一聽,頓時張口結舌起來,他也是聰明人,自然明白了劉邦的未盡之語,不過呢,他一想,這事也不是不行啊!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就像是劉邦對于劉如意特別喜歡一樣,盧綰其實也喜歡剛出生沒幾年,長得粉嫩嫩一團的小兒子,小兒子長得好,又可愛又孝順,盧綰呢,以前也沒想過小兒子日后的前途問題,如今被劉邦這么一說,盧綰頓時盤算起來了,老大呢,分個五六千戶也就差不多了,小兒子雖說不是嫡出,但是自個喜歡得很,回頭記在夫人膝下,分個兩千戶總沒問題吧!
盧綰尚且反應過來了,更不用說其他那些人精一般的大臣了,一個個都明白了!清官難斷家務事,就算是如齊桓公,趙武靈王這樣的君主,尚且會在兒子繼承王位的問題上頭犯糊涂,人都是偏心的,都是兒子,誰真的就希望其他兒子在自己百年之后一無所有呢?
因此,即便是知道這甜蜜的糖衣里頭暗含的是毒藥,這些人最后發現,自個還只能咽下去。尤其,這些人里頭,好幾個都是后來富貴了,再娶了名門淑女的,前頭糟糠生下的兒子,和后面新歡生下的兒子,本來就一碗水難得端平,要是再在爵位承襲上頭鬧騰起來,回頭也定然有麻煩,兄弟鬩墻是難免的事情,如今呢,不管怎么分,好歹大家都有了,這么一來,總算是能說得過去了。一時間,一些人甚至覺得輕松了不少。
而如蕭何張良這樣的,更是松了口氣,到了他們這個地位,以他們的聰明,都知道,天下已經打下來了,劉邦呢,雖說未必是什么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性子,但是人心難測,誰知道對方回怎么想,所以呢,若是能夠通過這樣的手段,換取劉邦對自己放心,他們覺得這也是挺劃算的。
因此,蕭何第一個站出來,表示,陛下你實在是太為我們這些臣子著想呢,我如今這把年紀了,正為了兒孫的事情頭疼呢,不怕陛下你笑話,我呢,如今家里好幾個兒子,其實最喜歡的呢,還是前幾年新納的一個小妾生的那個,可是呢,我就算是心里頭喜歡,也不敢對他太好,要不然的話,我這個年紀,也活不了太長時間了,等我死了,做主的就是家里長子了,長子要是記恨我如今的偏心,回頭對小兒子不好,那時候我人也沒了,就算是死后有靈,也沒辦法啊!所以,還是陛下你英明神武,算是將我這件煩心事解決了,回頭啊,我就先將自個手里的食邑分了,以后哪個兒子孝順,我就多分一些,哪個兒子不孝順,我就少分一點,看他們以后還敢對我這個做爹的又什么不敬的地方。
蕭何這邊開了口,其他人呢,自然是趕緊跟上,總之,這么一個限制爵位傳承的律法,就這么在酒后玩笑一般地被制定了下來,而且看起來,大家居然都還挺用戶的,這就有點像是個笑話了!
不過呢,劉邦最喜歡干的就是這種事情了,這邊喝酒吃肉,那邊呢,順便就將一些事情解決了,就算是下面有什么反對意見,回頭自己反悔的時候,也能說自己是酒喝多了。
老劉家耍無賴的本事從來就是這么一脈相承,對此呢,大家也算是習慣了。橫豎劉邦來了這么一出,除了少部分本來就對劉邦心中不服的人之外,其他人呢,都是覺得挺不錯的。還是那句話,人心思定,到了這個時候了,劉邦又不是有卸磨殺驢的意思,尤其這般擺明了車馬,反而意味著這位之后不會隨便翻舊賬了!至于兒孫什么的,起碼三代之內,以大家食邑的數量,是不用有什么擔憂的,至于再往后嘛,兒孫自有兒孫福,真要是兒孫沒出息,爵位太高,反而是招禍的由頭。因此,大家都很看得開。
倒是那些食邑比較少的人心里頭有些擔心,真要是按照這個分法,兒子少的還行,兒子多的,兩三代之后,那真的是要跌出徹侯的圈子,落到關內侯甚至是更低的爵位里頭去了,但是,食邑少的那些人呢,要么原本就是項羽那邊的降臣,要么呢,還是當初得罪過劉邦的,能有爵位,有食邑,已經算是劉邦寬和了,真要是在這種事情上頭炸刺,他們如今沒有兵馬,沒有其他的依仗,回頭被扣個心懷怨望,意圖謀反之類的罪名,那真的是啥也撈不著了!
總之,一切都比較順利,然后呢,舒云就示意劉盈上書,表示如今天下安寧,除了要修生養息之外,也該存亡斷續了,這個存亡斷續,自然不是別的什么,而是學說上頭的存亡斷續。
之前呢,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秦宮之中的許多書籍也付諸一炬,如今新朝建立,之前的百家學說什么的,總該收集起來,然后想辦法傳承下去才好。
原本蕭何就將能夠收集起來的竹簡什么的都收攏到了石渠閣里頭,只是想要將這些解析出來,需要花費不少人力還有時間和物力,如今既然天下太平了,那么,就該征召各地的賢才學者,征集民間的藏書,直接刻印下來,以傳承后世,以免當年諸子百家的傳承斷絕。
劉盈呢,就表示請立太學,征召天下賢才學者到太學擔任博士,在太學傳授學問,以繼往圣之絕學。
劉邦聽了,自然是一口答應了下來。他還覺得,自個可以順便打一打儒家的臉。
劉邦原本就討厭儒家,他還做出過在儒冠之中小便這種事情,之前那些年里頭,在劉邦那里討了一點好的就是一個酈食其,就這位呢,還是自稱自己是高陽酒徒,才算是得了劉邦的召見,如今這一位已經死了,不過呢,劉邦惦記著酈食其的功勞,將他的兒子也封了個關內侯。另外還有一個就是叔孫通,這一位呢,也不是什么食古不化的人,知道劉邦不喜歡儒生,所以去投奔劉邦的時候,干脆穿的就是楚人的衣冠,后來給劉邦推薦賢才,推薦的也不是什么儒生,以至于叔孫通的那些弟子都棄他而去。
而等到劉邦做了皇帝呢,叔孫通就想要幫著劉邦制定禮法,找劉邦說要召集一些儒生幫著制定禮儀,劉邦自然是答應下來了,但是呢,魯儒那邊赫然將叔孫通視為叛徒,壓根不理會他,魯儒還為項羽戴孝,公開指責劉邦,劉邦早就因此憋了一肚子的氣。
如今聽說劉盈想要立太學,一方面答應了下來,另一方面直接表示,魯儒那邊不是懷念項羽嘛,那么就讓他們在魯縣那里繼續給項羽披麻戴孝好了,我劉邦沒什么德行,用不起你們這些魯儒。
劉邦嘴上說的是魯儒,實際上呢,對于大多數儒生都遷怒了,即便是那些儒家有名的賢才,劉邦也是懶得理會的。事實上,劉邦和如今這些開國功臣,其實都沒有經歷過比較正規的教育,他們大多數根本就是自學成才,因此,劉邦對于太學什么的并不是非常在意,不過就是打算讓劉盈去練手的。
然后劉邦就琢磨著,既然那些對天下沒什么功勞的賢才學者都能當官,還能在太學里頭授課,沒道理自個手底下這些大將不行,他們一個個幾乎都是能出將入相的人物,哪個不比那些儒生強得多。叔孫通說什么要用那些儒生治國,劉邦對此嗤之以鼻。
儒家在這個時代,黑歷史是真的很多,別的不說,光是說在始皇帝身上,儒家就將自己的兩面三刀,反復無常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開始的時候,是儒家鼓動著始皇帝去泰山封禪的,要不然,始皇帝從哪兒弄得出一整套的封禪流程出來,結果封禪不順,儒家暗地里頭又開始嘰嘰歪歪,說什么老天爺都看不過去始皇帝了,始皇帝不配封禪什么的。
像是秦朝滅亡之前,一幫如今滿口都是暴秦的儒生,一個個腳上跟長了風火輪一樣,紛紛跑到咸陽去求官,等到秦朝滅亡了,罵起秦朝來,又屬他們最厲害,在見識了這些儒生之后,劉邦對儒家就徹底沒了好感。哪怕有叔孫通這樣的賢才,也不能扭轉劉邦對儒家的壞印象。
屁股決定腦袋,劉邦自己如今是皇帝了,他才不會喜歡一個想要做官的時候,對你奉承,你不能滿足他了,就在外面誹謗的學派呢!
所以,等到叔孫通將一整套的禮儀搞出來之后,劉邦就翻臉不認人了,那些儒生不過是得了點賞賜,還有一點微末的官職,之后就沒有然后了!
劉邦想要讓他那些心腹手下,也要在太學里頭刷一刷存在感,讓他們去講課,將其他的那些學派,尤其是儒家壓下去。
但是最后結果有些無奈,蕭何呢,算是黃老一派的,事實上,劉邦手底下不少人,都算得上是黃老一派,他們習慣做的事情就是所謂的垂拱而治,那就是將專業的事情安排給專業的人,然后呢,等結果就可以了。
蕭何還算是比較好的,做事還算是親力親為,蕭何的繼任者曹參,那就是典型的黃老派,他們不喜歡干涉下面,曹參能在自己的丞相府喝酒睡覺,然后呢天下照舊平穩運行。
黃老一派呢,觀點就那么幾個,他們的學說講究悟性,而且比較被動,最重要的是,他們呢也沒經過正統的黃老學教育,都是自學成才,如今想要讓他們將自個的所學傳授給別人,頓時一個個都有些抓瞎,在他們看來,這些東西,實際上是可以意會,不能傳,根本不知道該怎么講嘛!
至于那些大將,自個用兵呢,那是頭頭是道,但是讓他們去講,那真的是腦殼痛,他們自個本來也沒多少文化啊,讓他們去講課,這不是為難人嘛!
倒是韓信對此很有心得,但問題是,他如今是楚王了,已經跑自個封國那里去了,劉邦只得讓他去寫個一份兵法,回頭好流傳后世。
對于劉邦的這點子心思,舒云還是能夠理解的,舒云很快給劉邦出了個主意,就是不要那些將軍寫什么兵法,就是寫他們如何訓練士卒,如何使用軍陣,總之,理論什么的就算了,就寫如何實際操作,比如說,各種兵種如何組合之類的。
而且呢,這些最好也別在太學講,不如另外建一個武學,專門挑選之前戰死的,殘疾的,有軍功的人家的子弟,還有就是軍中的中低層軍官到武學里頭學習,讓這些將軍輪流去講課,不知道怎么講沒關系,就直接對他們參與過的戰事進行復盤,說自己那時候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次數多了,自然也就好辦了!
劉邦一聽,頓時覺得,這的確是個好主意,別看劉邦已經讓軍隊解散,各自回家耕種了,實際上呢,這些人隨時都能夠繼續征召起來,何況,為了保護自己,起碼未央宮和長樂宮,都是有衛隊守護的,這也是后來南軍北軍的前身。
如今天下看似平定了,實際上呢,暗中依舊有暗流洶涌,可以預料的是,只怕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有忍耐不住的人跳出來了。
另外,做皇帝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好大喜功,劉邦當年看到始皇帝巡幸的隊伍,就表示大丈夫當如是,始皇帝當年征服南越,北拒匈奴,劉邦呢,就算自己做不到,也得為子孫后代做好準備才行。
劉邦年近五十才起事,跟著他的大多數是他的那些同齡人,可想而知,如今朝堂上重臣的平均年齡是多少,如果不能及時有下一代人遞補上來的話,那么,等到劉盈繼位的時候,若是遇上什么戰事,總不能叫一幫已經快要老掉牙的老將出馬吧!
舒云哪怕知道這些開國功臣幾乎個頂個地能活,不光熬死了太后,還熬死了惠帝,之后還有好幾個熬死了孝文皇帝呢!不過呢,原本有個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就是一個國家應該具備的能力,如今既然可以推廣教育了,那么,為什么不能讓知識開始對下層進行開放普及呢?
在少府內部,舒云已經開始了職業化的教育,少府會從民間收養孤兒,然后呢,從小進行培養,先是進行啟蒙教育,之后呢,就可以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深造。
舒云如今不過就是在少府作為試點,等到回頭民間人口開始恢復之后,就可以在民間進行招生了。
舒云并不擔心招不到學生,畢竟,諸子百家如今殘留的那幾家,即便是在當年,哪怕是以有教無類聞名的儒家,實際上在招收學生方面,也是比較謹慎的,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方面的才能,能夠從那些短小精干的文字之中提煉出所謂的微大義來,一句話,不同人的解讀出不同的意思來幾乎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即便是學了這些學問,也不是旱澇保收的,就算是如今開了太學,這些學生的將來,還得看其他,比如說自己的師長又沒有足夠的實力,他們能不能得到舉薦,家里有沒有錢或者是相應的影響力……總之,一個老師收了十個徒弟,能有一個出頭的,已經算是這個老師很厲害了。
但是,如果是搞職業教育,那就沒什么可擔心的了,起碼少府對于這些人才那是來者不拒。而且呢,這個時代,技術官僚其實是很吃香的,軍中需要,需要衙門都需要,哪怕起步不高,那又怎么樣呢!總比毫無希望來得好!
大漢剛剛建立,并沒有所謂的成法,所以,一開始的時候,舒云便希望能夠建立起一個積極向上,更加開放有序的體系出來,好在有了前面幾世的積累,這對舒云來說,總算不至于真的是摸著石頭過河。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