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蜜仔細到這地步,總算護著衛成平平安安挺到殿試這關,臨出發前,她還替男人理了理衣襟,又拍拍下擺。說:“我聽郭大哥講同進士如夫人都是笑話,不知道相公你是不是也這樣想,可我覺得,能順順利利過完這趟,平安回來就好。皇上欣賞誰的文章要點誰當狀元不是咱們猜得透的,聽說大臣之中也有三榜進士,甚至還有沒考上進士憑能耐從地方上熬出頭的。一考定不了終身,相公別有太大負擔。”
姜蜜原先壓根不明白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有什么區別,這陣子郭舉人閑著沒事跟她解釋了一下。大概是說一榜二榜進士才是正經的,要是一榜直接就可以進翰林院,二榜需要加試,看成績選進翰林院,三榜等同于落榜,就是沒被皇上看中給你個安慰。
朝中也有三榜進士出身的大臣,都是上地方去謀缺慢慢熬上來的,熬上來之后很不喜歡別人提起他三榜出身,全當是黑歷史。
這么解釋過后,姜蜜聽懂了,她聽懂了也沒有很為男人著急,走到這一步就是聽天由命。想想三郎考前總是倒霉不假,能進得了考場順利把題目答完,取中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他挺會考。
姜蜜對她男人有信心,衛成也沒辜負他,這年的殿試說起來故事不少。
且省略應試學生進宮的過程,只說考試本身,就很精彩。
這是皇上真正意義上第一次主持殿試,這么說是因為當今十分年輕,他十一歲登基,因為年紀太輕之后很多年朝堂都被重臣把持,到十七才真正實現親政,親政不過兩載。皇帝年號乾元,現在乾元九年。上屆科舉皇上還在跟朝臣博弈,他沒有真正把大權掌在自己手中,上屆的一甲是幾位大臣爭得面紅耳赤之后定下來的,只不過例行通知了皇上一聲。
上屆一甲這三位,包括二甲里面考進翰林院的幾乎都沒得到皇上信任,皇帝了解了這些人的生平,大概就知道他們是哪派推上來的,知道以后就沒想特別提拔哪個。
他親政之后等啊等,好不容易等來新一屆科舉,會試結果出來他就看過這屆貢士名錄,后面的沒怎么注意,排前三十的皇上多少都有了解,已經給這些人完成了勢力劃分,心里大概知道誰是誰的人。
這些人里面,一多半都有靠山,干凈的少。
對于這個現狀,皇帝既有不滿也有不甘,他想選些出身簡單背后沒那么多勢力勾連的人,不管是放進翰林院或者外任,打磨出來能為他用。
可這種極少能在科舉中出頭,能來到皇上面前的半數都是世家或者官宦子弟。
心里不滿,他倒沒表露出來,甚至還在殿上露了笑臉,跟著就出了一道讓考生抓耳撓腮急上火的題——談賦稅。
皇帝出完題目就在龍椅上坐下了,他觀察著眾考生的反應。
有人互相對眼色,有人眉心緊皺,有人四五月間冷汗直冒,有人猶豫再三遲遲不敢動筆,還有人提著筆都在哆嗦就是落不下去……本朝的殿試是這樣,考策問,問政事或者民生。上屆科舉考試之前那一冬北邊極寒,鬧了凍災,幾個省的百姓苦不堪,殿試考的應對方法。本來以為這屆也會出個類似的題,有經驗豐富的事先已經準備上了,卻沒料到皇上會問賦稅。
問賦稅也沒什么,問題出在哪兒?出在皇上他沒表態。
眾考生遲遲不敢下筆是因為他們尚未拿捏清楚乾元帝的心思。
是覺得問題十分嚴重希望有人能指出來,并提出建議。還是對稅制基本滿意,想要局部調整方案。又或者這個年輕的皇帝想聽天下學子吹噓他的功績,想看大家逢迎拍馬……
應殿試這些人都跟皇上不熟,誰知道他想看什么?
怕呀,怕走錯路直接掉三榜去。考策問的時候要想排名好,你的想法就得跟皇上對得起。
多數人急上火的時候,還沉得住氣的,就先一步入了皇上的寶眼。稍加思索之后立刻準備起草的,更顯得鶴立雞群,皇帝瞧著不顯山不露水,他心里已經記了好幾個人,在學子們都咬牙動筆之后,年輕的皇帝從龍椅上走了下來,準備看看這屆選上來的貢士都在寫些什么文章。
他下來之后,應試學子的壓力更大,有人手抖到沒法寫字,筆尖落下去就彎成蚯蚓。
這其中,也有一些特別鎮定的。有些是世家名門出身,見慣了大場面,也有像衛成這樣,琢磨起問題就渾然忘我,他腦子轉得飛快,埋頭整理要點,起草文章,壓根沒注意到皇上走下來了。
皇上之前就注意到衛成,一則他看起來十分鎮定,下筆穩;二則年輕人模樣出眾,挨他很近那兩個看著都有三四十歲,就把衛成襯托得格外年輕,他打扮雖然樸素,看著英姿勃勃一表人才。
皇上對衛成的第一印象還挺深刻,并且不錯。
他走過去的時候特地駐足看了一眼衛成正在起草的文章。
一看,就走不動了。
皇帝臉上還是沒什么表情,心里驚濤駭浪,負在身后的手都悄然一緊,不過很快又松開,這個細節除了跟在皇上身邊的太監總管,誰也沒注意到。
他站了一小會兒,就接著往前走,跟著又看了幾篇文章,然后就坐回了龍椅上。
太監總管給皇上看茶,小聲說:“奴才斗膽問一句,皇上您看這屆學生如何?”
“不如何。”
“沒有合您心意的?”
乾元皇帝沒說話,伺候他很多年的太監總管都要退開了,這時候,皇帝吩咐他把詳細介紹了三百名貢士來歷的那本名冊取來。
說是詳細介紹,其實也沒多詳細,就是登記了底下這些人的籍貫、出身、年齡、一路是怎么考上來,每次多少名。
在中間靠后的位置,他把衛成給翻著了。
翻著就納悶了,會試排一百九十八,是考瘸了?
他想了想今年會試的考題,又想到主考官是誰……有點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這屆主考的秦大學士早些年也教他讀過書,秦大學士看文章比較講究,衛成這個路數的確不是他欣賞的,乾元皇帝估摸這人能排在一百九十八進宮里參加殿試還多虧會試考官不止一人,會試二十人閱卷,商量之后定下排名,主考的確有最終決定權,不過也要參考其他考官意見,不可獨斷專行。
這衛成吧,有些觀點不錯,乾元皇帝看了一會兒都有心想找個之間同他聊聊。不過他那文章平實了一點,遣詞用句不夠精妙,看著就是底蘊不深的貧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