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兒子知道。”
其實不光衛彥……姜蜜也想好生瞧瞧崔令儀,只不過跟著最近的大節是端午,端午不是合適走親訪友的時候。加上跟著要熱起來,天一熱她就不想做什么,也覺得還是等入秋,涼快點再約崔家的賞個桂花菊花都好,隨便找個說法就能請人過來。
姜蜜沒去請人,宮里頭皇后娘娘好奇啊,她想知道姜蜜這回又選了怎么個兒媳,就把崔令儀召到跟前。
一般說來,皇后娘娘不會隨便召朝臣之女進宮相看,崔令儀有些不同,她到底是已故六公主的親女兒。
六公主跟皇上本就不是一母同胞,他倆說是姐弟,其實見面次數少得可憐。她活著時就沒什么存在感,死了也沒幾個記得名字。也就是最近才被頻繁提起,帝后都好奇,前頭衛彥娶了皇帝的堂侄女,現在衛煊訂的是皇帝的外甥女,這家兄弟跟皇室有點緣分。
看皇上也好奇,皇后就把崔令儀傳進宮,同她聊了會兒,問了些崔府的事,關心了她娘故去之后姐弟二人的生活。
崔令儀沒把崔府臟的臭的一面全扯出來,她說的多半還是高興的事。
直到皇后娘娘問她崔守志后來娶的如何?崔令儀明白跟前的梅皇后是第二任,并非元后,她就沒把重點放在原配和填房上,只道太太雖然不錯,不過精力有限顧著親生的難免疏忽他們姐弟。
“那你父親呢?崔侍郎沒個說法?”
崔令儀笑了笑。
“父親多數時間都在衙門,并不太過問后院。”
“本宮記得你還有個祖母?”
“祖母年紀大了,精力不濟。”
……
她說的句句話都還中聽,這一來二去的卻把苦都訴明白了,簡單說就是繼室刻薄,父親不管,祖母裝瞎。
皇后倒沒指責誰,說了句:“這些年真苦了你。”
后來崔令儀出宮時她發下賞賜不少,另指了兩個嬤嬤去崔府伺候,說是可憐外甥女早早沒了娘,實際是去給崔家人提醒兒,為崔令儀撐腰的。
皇后又將所見所聞說給皇上聽了,皇上聽過之后說崔守志在這方面就不如衛成。巴掌大個院子都管不好,還說什么一門心思全放在公事上,要讓朝廷替他背這個疏忽內宅虧待子女的黑鍋!
人家吏部尚書都有空管兒管女,他一個禮部侍郎能有多忙?就指甲蓋兒那么點事都嫌多,不如回家閑云野鶴去。
沒皇上授意,這些話自然不可能隨隨便便傳出宮去。
也不用傳,光皇后賞下去那兩個嬤嬤就足夠崔家喝一壺的。這兩位跟在崔令儀身后進了侍郎府,進去之后就沒少過嫌棄。要說當初張嬤嬤去衛家,那是做好了心理準備的,早知道衛家人打鄉下來人都率性不太講究。
崔家不同。雖說是旁支,也是高門大戶分出來的,加上他們在外面名聲一貫好,任誰提起都是夸,總說不愧是禮部侍郎府上,就是懂規矩講道理……既然美名在外,就免不了期待過高,兩個嬤嬤真當能看到一家子體面人,結果全是假的,裝出來的。
她倆從進門就沒少過挑剔,見著老太太、填房太太以及崔守志那兩房妾室之后更是佩服這家子,他們是真會包裝。
兩個嬤嬤在打量,崔令儀在跟祖母解釋:“皇后娘娘憐惜,想我四歲沒了娘,一怕沒人教我為人媳之道,二怕我年輕不知事行差踏錯,特地撥了曹嬤嬤丁嬤嬤來。”
崔老太太臉上已經有些掛不住,又道:“娘娘還說了什么?”
“也沒什么,就是問我這些年過得如何。”
“那你怎么答的?”
“我說太太待我是稍稍不如勝哥兒好,也不錯了,到底不是親生的。父親是比較少來我們這頭,那是府上兄弟多外加朝廷上政務繁忙。而祖母年事已高,哪能見天兒為我們孫子輩的操心來著?總勞您惦記豈不是大不孝嗎?”
作者有話要說:填房太太:……
老太太:……
爹:……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