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和談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在九省通衢的武一場同樣如火如荼的運動也在展開。
“新文化運動”,這是報紙上的標題,很好的說明了這場運動的本質,那就是改造舊文化,塑造新文化。
具體來說,就是廢除文文,推廣白話文,而且改舊式的豎版印刷為新式的橫版印刷,并全面推廣標點符號,以及一種全新的“漢語拼音”,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破除陋習的內容,比如說廢除纏足,宣傳禁煙,全民衛生運動,掃除文盲等等。
清朝末年,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現在,是該做個總結的時候了。
這場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倡導者仍是那位引領時代潮流的趙總司令,只不過這一次他沒有再親自沖鋒陷陣,而是在親手點燃了這把大火之后就躲到了幕后,操縱一家新成立的報社,將這場文化改造的觸手伸向社會每一個角落。
這家報社就是“先鋒報館”,發行的報紙叫做《先鋒日報》,負責人是詹大悲,湖北春人,字質存,是個年僅二十一歲的青年,雖然沒人知道趙總司令為何如此重用這個年輕人,但很顯然的一個事實是,這位詹主筆沒有辜負重托,在短短幾天里就將第一份純白話文的報紙印刷了出來,并很快銷售一空,新文化運動的第一槍就此打響。
讓人頗感興趣的是,第一期的《先鋒日報》上刊載了一篇未署名的短篇白話文小說,叫《阿q正傳》,以講故事地形式諷刺了那些游手好閑的游民,在某些方面揭露了革命軍中良莠不齊的現狀,這篇故事在遺老遺少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共鳴,他們借此攻擊革命軍隊,污蔑其為“痞子軍”、“無賴軍”,這當然引起了反擊,過了幾天,《先鋒日報》又出現了一篇新地短篇小說,叫《孔乙己》,也同樣以辛辣地筆鋒諷刺了那幫以“名士”、“圣人門徒”自居的遺老遺少,這一下就捅了馬蜂窩,遺老遺少和新青年紛紛在報紙上發表見解,反對的、支持的戰成一團,難分難解,使得新文化運動一開始,就以其強烈的火藥味迅速蔓延到全國。
新舊兩種文化激烈地碰撞在一起,各種理論學說紛紛出籠,街頭的“文明戲”每天都在上演,就在人們目不暇接地時候,共和軍總司令趙北卻已經轉移陣地,回到了軍事上,干回他的老本行去了。
經過參謀部全體軍官的努力,共和軍的整編已經基本完成,五個步兵師取得了番號,補充了裝備,一個獨立騎兵旅也組建完成,雖然步槍是萬國造,火炮不足,戰馬也多是南方的小矮馬,但部隊士氣高漲,而且由于清除了那些混進革命隊伍的渣滓,部隊變得更有革命性了,在這些部隊里,每一個連都有兩名時政宣講員,他們在宣講革命道理和時政地同時,也負責對官兵進行文化輔導,按照每天學習五個漢字的速度掃除文盲。
后勤方面,漢陽兵工廠得到了充足地資金保障,得以擴大生產,再加上推行了新的計件工資制度以及學徒制度,使得工作效率提高,不僅使步槍地產量恢復到了戰前水平,每日可造“漢陽造”步槍四十桿,而且也重新開啟了炮彈生產車間,共和軍的炮兵部隊不必再為炮彈地來源發愁了,由于從外國走私商手里取得了優質鋼管,重型迫擊炮也提高了產量,不僅可以保證共和軍的供應,而且已開始向河南的奮進會武裝少量提供了。
兵強馬壯之后。共和軍地海軍部隊就發起了一場小型地兩棲登陸戰。趁著大霧彌漫地天氣。掩護陸軍一個旅和兩個特戰營攻占了入川門戶+門。將四川總督趙爾巽布置地兩個炮臺全部拿下。控制了這一險要地段。入川地門戶已經敞開。只要總司令愿意。共和軍隨時都可以向四川發動進攻。
整個四川頓時一片雞飛狗跳。趙爾巽慌忙召集軍隊。試圖奪回夔門。但數次強攻均以慘敗收場。共和軍則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前鋒部隊已推進至奉節一線。川鄂大戰幾有一觸即發之勢。使得全國注意力轉到四川。面對列強地質問、袁世凱地擔憂。以及南方革命勢力地試探通電。趙北拍發通電。宣布此次軍事行動是為策應南北和談。只要偽清總督趙爾巽宣布支持和談。共和軍立即停止進攻。
自從袁世凱“兵諫”之后。偽清四川總督趙爾巽地立場一直在搖擺不定。雖然沒有派兵向外省地革命力量發動進攻。但是卻拍發通電。揚東征。同時與立場頑固地云貴總督錫良、陜甘總督升允加緊勾結。使得四川成為連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頑固勢力地重要樞紐。對此局面感到擔憂地可不止是革命黨人。北方地袁世凱也同樣憂心忡忡。奈何北洋軍力主要集中在北方和兩江一帶。無法抽調兵力西進。雖然湖北革命軍有力量西進。但袁世凱又擔心川鄂兩省都落入革命黨手里。所以也遲遲沒有發布征討令。
現在。湖北地共和軍果然開始了單方面行動。攻擊四川地意圖非常明顯。但袁攝政卻沒有辦法阻止。只能拍發通電呼吁“和平”。
川東戰局急轉直下。趙爾巽只好將重兵集結于夔州府一帶。阻止共和軍西進。同時拍發電報。向鄰省清廷封疆大吏求援。陜甘總督升允本打算派兵赴川。但一聽說盤踞豫西南地奮進會武裝正在向潼關挺進。就放棄了援川行動。轉而固守潼關。只有云貴總督錫良派兵兩千增援四川。但走到貴州遵義就停步不前。借口籌集糧草。頓兵不進。
正當趙爾巽急得熱鍋上地螞蟻一般時。共和軍地信使卻拿著趙總司令地信趕到了夔州府。主動尋求停戰。但有一個條件:必須解除對湖北、湖南地食鹽禁售政策。“川鹽濟楚”。同時必須將食鹽銷售價格降低一半。由共和軍政府統一購買。否則。共和軍將“提兵西進。自行取鹽”。
四川井鹽資源豐富,又有火井煮鹽,使得川鹽價廉物美,遠比晉鹽、陜鹽更受百姓青睞,自從太平天國戰爭之后,川鹽向來以湖廣地區為主要外銷區,“戊申革命”一起,趙爾
停止供應湖北、湖南食鹽,使得湖廣地區食鹽價格加上兩江總督長庚封鎖江陰,海鹽也無法大量運進,而食鹽也是租界當局宣布的“軍用品”之一,無法從洋商手中購買,掌握在洋人手里的京漢鐵路也拒絕裝運食鹽,如此一來,食鹽短缺形勢雪上加霜,僅靠走私無法滿足需要,為了取得食鹽供給,共和軍不得不做出大舉西進的姿態,壓迫趙爾巽屈服,這才是此次川鄂之戰地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