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大牛的特戰營忙著轉移營地的時候,在烏江下匯處,一座死氣沉沉的城市已被夜幕整個籠罩,城里城外一片漆黑,只有城墻上有些許燈光。
這里是州,扼守長江的重鎮,山城重慶的門戶,守住了這里,就等于守住了重慶和成都。
自從共和軍大舉西征的消息傳出,四川總督趙爾巽就將川中諸軍全部動員起來,并在川中、川南強拉壯丁,拼湊出一支號稱二十萬的軍隊,再加上云貴總督錫良和陜甘總督升允的援軍以及各地團練,四川清軍的總兵力確實已達到了十五萬人的規模,但這十五萬人里有一多半沒有象樣的武器,土槍、抬槍算是犀利的家伙,剩下的就是大刀長矛,裝備后膛槍的部隊僅有五六萬人,而且步槍型號眾多,彈藥補給困難,士氣不高,極端缺乏大炮,原有的那些日造、德造山炮也因為遣散了新軍而無人操作,只好趕鴨子上架,將督署衛隊改編成了炮兵,但由于湖北光復、長江航道被切斷,洋人也再提供軍火,使炮彈的來源完全斷絕,用一發少一發,炮兵成了花架子,為了湊數,就連當年湘軍圍剿太平軍的“田雞炮”、“劈山炮”也被拖了出來,擦去炮筒上的銹斑,架上城頭壯膽。
趙爾巽深知州的重要性,這里是共和軍西征必經之地,不可不防,因此在州一帶擺下五萬重兵,僅據守在州城里的就有兩萬多人,由四川提督馬維統率,考慮到馬大人年事已高,又派了建昌鎮總兵田振邦協助,趙爾巽給他們的命令很簡單:死守不退。
但在總兵田振邦大人看來,這個命令是愚蠢的,面對號稱十一萬大軍的共和軍西征部隊,區區五萬烏合之眾哪里“死守”得住?何況,為了保衛成都,炮兵大多都留守省垣,州城頭架著的多是舊式前膛炮,只有兩門后膛架退炮,就憑這種裝備,如何能夠抵擋得住銳氣十足地共和軍?
一封又一封的求援電報拍到成都,可回電卻是冷冰冰的四個字:“固守待援”。援軍?援軍在哪里?川北有四川民軍,擋住了陜西清軍南下通道,四川的數萬巡防營也被牽制在綿州、潼川、順慶,如果把他們調到南邊,就等于是打開了川北門戶,民軍可長驅直入成都,趙爾巽不敢冒險;川西是藏邊土司的地盤,前幾年朝廷新政,鬧得那里雞飛狗跳,土司視官軍如猛虎,巴不得趙爾巽完蛋,哪里會出兵援助?不趁火打劫就是謝天謝地了;川南和云南、貴州接壤,但那里山高林密,瘴氣處處,前些日子云貴總督錫良派兵援川,出發時是五千兵,到了重慶時就只剩下三千兵了,其他的兵不是在路上病死了,就是逃走了,要么便是被沿途的土司、頭人擄去,做了奴隸娃子。
所以啊,這援軍恐怕是指望不上了,州城的守軍只能靠自己抵擋共和軍了,守不守得住是一方面,愿不愿意守是另一方面,四川提督馬維一把年紀,心里倒是愿意做個殉節的大清忠臣,可田振邦還沒拿定主意,到底是做大清地忠臣還是做共和的功臣?
就在田大人左右為難的時候,有人來給他解圍了。
想來為田振邦解圍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幫人,都是巡防營里吃了多年皇糧的軍官,這些人除了是軍人之外,還都無一例外的擁有相同地身份:袍哥。
與這個時代的多數會黨相似,袍哥也將自己的歷史淵源攀附到了明末清初那段動蕩地歲月,按照袍哥們的說法,創建袍哥組織的是“國姓爺”座下大將陳近南,而這位陳近南又同時是南方洪門的創始人之一,因此,袍哥們認為自己是洪門支派,也以反清復明為己任。
不管傳說是真是假。事實就是。川中袍哥地起源確實很早。而且在整個清朝時期。袍哥也終與朝廷作對。雖然都是小打小鬧。沒有成氣候。但誰也不敢輕視這個民間秘密結社組織地能量。數百年地歷史積淀。已使它地觸角伸向社會地每一個角落。無論是民間、官場還是軍隊。都有袍哥地影子。在四川。即使是洪門、哥老會那樣地組織。也無法與袍哥相抗衡。袍哥。才是四川地地頭蛇。
田振邦也是地頭蛇。在袍哥里。他排“義”字旗。坐得是第五排。俗稱“紅旗大管事”。麾下地巡防營兵大多都是他地“義字旗”弟兄。雖然他地排行不
。但手握兵權。便是袍哥中地前輩也不敢輕視。見了“五哥”。
川軍中這種袍哥滿營地狀況很普遍。在兵丁們看來。只有加入袍哥才能在受傷時有人救援、照顧。而在軍官看來。如果不弄個袍哥地頭銜。也是指揮不動部隊地。這種現象不惟川軍存在。其它各省巡防營甚至新軍中都存在。會黨無孔不入。腐蝕著方方面面。這是社會現象。不是官府一紙命令可以解決地。也只有共和軍才有手段和決心將會黨分子逐步清除出去。
作為州城地副統帥。田振邦就住在縣衙里。倒是四川提督馬維嫌衙門不夠氣派。搬回軍營住中軍大帳去了。這卻方便了田振邦與人私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