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31908遠東狂人第312章西平前哨上
必平,位于豫南汝寧府北部。往北走上幾個里。就進川毛小的許州府地面,由于京漢鐵路從西平通過,這里也算是京漢線上的戰略要地。
西平本是座默默無聞的小城。雖說自古就是豫南交通孔道,但這里依然以農業為主,棉花、小麥是這里的主要農作物,京漢鐵路建成通車以后,南北交通更為便利,西平的棉花也因此銷路大暢,最近幾年,這西平種棉花的人愈發多了起來,以致于糧食已不夠本地自用,需要從外地購進大量糧食,這些糧食也是由火車運到西平。
西平火車站是本地最熱鬧的地方。與其它城市相同,西平火車站也位于城外,圍繞火車站形成了一座新興小鎮,因為這里本是座小村莊。以種芝麻榨油為主要生計,村里頗有幾家油坊,于是這座新興小鎮就叫做油坊鎮。
以前,油坊鎮里商賈來來往往。馬車裝載著各式貨物往來于車站與西平縣城之間,雖然比不上鄭州、漢口等通商重鎮的繁華,但在這豫南的窮鄉僻壤,可算是一等一的大鎮了,何況南邊過去兩百多里地就是信陽,那里是豫南的土貨、洋貨集散中心,西平多多少少也沾了些光,城里城外的商號也有那么百來家。
不過現在,西平城里城外一片蕭條景象,不僅來來往往的客商幾乎看不見了,就連小商小販也基本絕跡。來往于城里與火車站之間的馬車、騾車也失去了生意。
西平從半個月前起就已成了座兵城,各方部隊陸續進抵油坊鎮,部分部隊還開進了城里,圍繞著火車站。數座規模浩大的兵營建立起來,城里城外到處都可以看見穿著軍裝、扛著大槍的士兵,他們擁有同一斤小稱呼:
“聯合陣線革命武裝力量。”
以前西平也有革命軍隊駐守。不過當時的部隊叫做“湖北軍政府北伐先遣軍”雖然打著“湖北軍政府”的招牌,可是部隊里的多數官兵確實是河南本地人氏。說得是河南話,吃得是河南菜,與西平百姓沒有什么區別。
但是現在,隨著南方革命軍的陸續抵達,河南口音中開始夾雜起了湖北話、湖南話,而對于河南人愛吃的面食也是不屑一顧,他們更愛吃米飯。
軍隊一多,這地方上的百姓就有些惶恐起來,生怕遭了外地軍人欺負,一些機靈的百姓已將家里的年輕女人送到外地投親靠友小商小販也紛紛收拾了小攤,觀望動靜,不過事實證明,百姓的顧慮是多余的。這些外地革命軍的到來不僅沒有增加社會秩序的混亂,反而使社會秩序變得更加安定,因為他們都是歸共和軍指揮的,自然也要遵守共和軍的軍紀,而這個共和軍的大頭頭,就是被河南百姓頂禮膜拜的趙北趙振華,前半年一直駐扎在信陽的那支革命軍就是他的部隊,軍紀也是
。
于是,西平縣的小商小販立即恢復了營業,把年輕女人送到外地的百姓也陸續把媳婦、閨女接回了西平。繼續過著他們平淡而閉塞的生活。
不過以前的平靜是暫時恢復不了的。因為北洋軍也在向西平縣城挺進。根據滯留西平的外地客商們傳出的消息,現在南方的革命黨正跟北方的袁大總統鬧別扭,雙方為了一個什么“國會”的事情撕破了臉,都在調遣軍隊,拉開架勢要干仗了。而且據說這一仗動靜可比當初跟滿清朝廷官軍打仗要大得多了,如果不是客車不通的話,西平的外地客商早就跑光了,因為北洋軍就是沿著京漢線一路南進的,這西平駐扎這么多南方革命軍,只怕這里就是戰場了。
如此一來。百姓們又惶恐起來。于是又將各家的媳婦、閨女送到了外地,一些大戶人家甚至舉家外遷,都不想做這兵貫里的路倒,豐收年景的西平一時竟出現了只有荒年才會出現的逃難人群。
百姓們不知道南北之間為什么又要打仗了,不是說共和了,這天下就太平了么?那個“國會”是什么玩意?聽說是跟外國洋人學的,可是洋人的玩意都是好的么?別的不說。那大煙槍就不是好東西,為了那東西,不知多少殷實人家變成了破落戶,不知多少強壯青年變成了路倒。如今這年頭,跟“洋”字沾邊的東西,百姓們都得格外打起精神。
寧為太平犬,不做離亂人。
如今這些道,眼看著就是那史書上說的“亂世”似乎誰也指望不上。百姓們只能自求多福了。
百姓有百姓的心思,軍人也有軍人的心思,服從軍令是軍人的天職。既然這西平已被聯合陣線總司令部確定為阻擊南進北洋軍的第一道防線,那么,軍人就得釘在這里,至于守不守得住,就不是他們可以隨便談論的了。
西平,就是聯合陣線河南戰場的并哨。
作為新任命的西平城防司令。蔣作賓這兩天一直愁得厲害,這到不是因為他沒有把握守住西平防線,而是因為他麾下的這支聯合陣線部隊的指揮統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