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章死了,國民黨宣布解散了,但是隨后,還是這幫南方革命黨人,又宣布組建了一個新的政治聯盟,叫做“聯合陣線”由于吸收了更多的小黨派參加,使其聲勢更為壯大,而且這個政治聯盟的新領袖比之陶成章更難對付,因為這個人是趙北。
趙北不是陶成章,他不僅有威望,而且手里有一支很有戰斗力的軍隊,如果讓他競選正式大總統的話。袁世凱沒有把握在第一輪投票中將這個“遠東狂人”淘汰出局。
于是,北洋軍開始大舉南調,南北沖突有一觸即發之勢,只不過,隨后“聯合陣線”突然宣布不提名本黨成員參加此次正式大總統選舉。袁世凱這才稍微松了口氣,以為趙北沒有膽量挑戰自己,于是下令北洋軍部隊推遲南下時間表,看看局勢發展再說。
但是袁世凱又上當了,聯合陣線此舉根本就是為了將南方軍隊北調而打出的煙幕彈,利用北洋軍行動遲緩的那幾天,許多南方部隊開始向湖北、江西集中,等袁世凱反應過來之后,聯合陣線的“南國破曉”行動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之后發生的事情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那場“豫南大戰”了,可以說。這場戰役南北雙方都有責任,只是表面看上去,北洋方面的責任更大一些。
如累北洋在這場戰役里取得了勝利。那么一切好說,把責任一股腦的推給聯合陣線就行了,但是問題在于,這場戰役的勝利者不是北洋。而是聯合陣線,結果,事情的發展遠遠背離了袁世凱和楊度的初衷,不要說競選總統了,就是袁世凱這個北洋領袖的位子也有些不穩的
來
而現在,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的這封電報證實了袁世凱和楊度的擔心。看到北洋慘敗,這北洋集團里頭果然有人跳出來了,他們互相串聯。看樣子是打算給北洋換一位新的領袖了。
雖然出頭的是盛宣懷,但是他也明白,要扳倒袁世凱就憑他們那幫“文派”是做不到的,所以,他們決定通過徐世昌打擊袁世凱,用總統競選的辦法將袁世凱名正順的擠下臺去。
如果徐世昌不宣布退出總統競選的話,盛宣懷那幫人就算是得逞了。而這,正是倒袁派的主要戰術。
豫南慘敗之后,袁世凱的威信遭到沉重一擊,現在全靠這斤,“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帽子裝點門面,如果再保不住總統的位子的話,他就完全沒有繼續領導北洋的資格了。
民國是北洋的民國,不是袁世凱一個人的民國,這是許多北洋中人的共識,沒有北洋撐腰,袁世凱根本就坐不上這個位子,而北洋當初之所以全力支持袁世凱篡清,完全走出于北洋集團的整體利益。
無論是“武派”還是“文派。”他們支持袁世凱的唯一原因是他能夠維系北洋的團結,并保障北洋的整體利益,如果袁世凱做不到這一點的話,他們對于袁世凱的忠誠就會減弱,哪怕是袁世凱一手提拔上來的北洋將領,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利益,而這個利益是依附于北洋的整體利益之上的。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現在,因為豫南慘敗的事情,整個北洋集團的利益受到了咸脅,如果想繼續維持對中樞的控制的話,就很有必要將這個“罪魁禍首”踢出去充當替罪羊,改變目前北洋的這種劣勢局面。
而這,正是盛宣懷等人主持倒袁陰謀的主要原因。
但是徐世昌與袁世凱的交情很不一般,要想說服徐世昌,倒袁派們就必須舍得下本錢,僅有金錢的誘惑是不夠的,還必須利用洋人的力量。因為北洋本身就是依靠洋人的支待發展壯大的,沒有英國和日本的撐腰,北洋不可能在內憂外患中保持鎮定。
所以,到袁派通過各種關系與英國、日本、美國、法國這四國駐華公使取得了聯系小心翼翼的征求他們對于北洋“換馬”的立場,在這四國中,首先明確立場的是美國公使,他立刻就向美國駐奉天總領事拍了密電,命令他盡快與徐世昌取的聯系,探明徐世昌的立場。
而這,正是徐世昌拜訪司戴德的唯一原因,而據徐世昌說,司戴德本人對袁世凱并無好感,所以,美國在“倒袁”的問題上恐怕是支持到袁派的。
因為袁世凱與英國、日本走得太近了,美國政府很不滿,而且由于粵漢”漢鐵路的事,美國財團已對袁世凱失去了耐心,他們希望北洋能夠換一個對美國持“友好立場”的領袖,而徐世昌因為東三省鐵路和實業銀行的事情與司戴德關系不錯。所以,美國人對徐世昌出任北洋新領袖的期望很高。
不過,除了美國之外,英國、日本、法國的駐華公使在“倒袁。問題上立場模糊,法國公使當時就拒絕了倒袁派的建議,日本公使也沒有明確表態,至于英國公使朱爾典,也沒有表明立場,但是同時,作為與袁世凱私交不錯的英國政客,朱爾典也沒有提醒袁世凱倒袁派的行動。他僅僅只是在財政問題上暗示了一下。
朱爾典如此曖昧的態度讓袁世凱非常擔心,他完全有理由相信,朱爾典借財政問題暗示盛宣懷異動的主要原因恐悄不走出于政治上的立場,而僅僅只走出于私人感情,畢竟,兩人已交往了十多年,算是朋友了。
如果真如袁世凱所猜測的那樣。那么,這英國在“到袁”問題上的立場就很值得玩味了。!~!
..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