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西山,大漠孤煙。
其實那不是什么煙,那只是一股旋風,因為裹挾了太多沙塵的緣故,遠遠望去,就好象是一縷孤煙一般,筆直的佇立在這一片被落日映得通紅的大地上,說不出的孤寂,說不出的蒼涼。
這里是嘉峪關,萬里長城最西邊的一座關城,號稱“天下第二關”與最東邊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一樣雄偉壯麗,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再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但是依舊保持著一份神秘,以及一份蒼涼。
嘉峪關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位于甘肅西北部著名的河西走廊中段,撫守著名的古絲綢之路,自古就是河西第一隘口,兵家必爭之地,西邊過來的游牧部族如果占領了這里,就可以窺伺中原農耕文明的統治區,而東邊的中原農耕文明如果占領了這里,就可以保衛農耕文明的核心地區,并進而橫掃西域,揚中原威風于亞洲大陸腹心地區。
數千年的戰爭與歷史滄桑,已將這里變成了一個融合文化與文明的熔爐,在這里,不僅有著名的絲綢之路,而且也有歷代遺留下來的石窟藝術,最著名的就是莫高窟了。
當然,這個時代的莫高窟還僅僅只是一處荒涼的去處,除了外國的冒險家兼盜賊之外,唯一關注這里的恐怕只有當地的駐軍了,中樞政府早已下達了命令,河西走廊的所有石窟以及文化古跡必須全部封存,在中樞正式派專業人員考察之前,任何人均不得擅自進入這些文化遺跡。
以前,執行中樞這個命令的是甘肅地方武裝,但是現在,隨著寧馬、青馬的相繼臣服,甘肅的地方武裝也向中樞表達了心向中樞的意思,于是,這執行保護河西走廊地區文化古跡任務的軍隊就變成了國防軍的部隊。
理所當然的,駐扎在嘉峪關的部隊也換成了國防軍的部隊,準確的講,駐扎在嘉峪關的是國防軍第,四師。
國防軍兇師的師長是張立誠準將,現在,張準將就坐在一輛國產轎車里,正向嘉峪關方向前進,而且這不是一輛汽車,而是一支車隊,只不過全車隊只有張師長這一輛轎車而已,其它的汽車都是清一色的卡車。
這沿途沒有什么道路可,就是被太陽曬得干燥的黃土地,上面蓋滿了沙塵,過去的幾千年里,不知多少馬隊、鴕隊由這里走向嘉峪關,現在,踏著前人的腳步,張立誠的這輛轎車頑強的在這條稱不上走路的路上蹦蹦跳跳的前進。
這只是一輛普通的轎車,不是越野車,這年頭還沒那種越野車的概念。之所以沒在這條路上趴窩,除了地面很硬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種國產轎車是仿照美國福特,型車制造的,而福特,型車的設計原本就考慮到了美國鄉下那糟糕的馬路情況,所以,這種中國轎車也具備同樣的優良品質,可以適應最糟糕的道路,唯一的缺點就是顛得厲害。
至于跟在后頭的那些卡車,本來的用途就是軍用為主,對于道路的適應性能也很不的倒是沒有拖轎車的后腿。
張立誠是從玉門關回來的,這倒不是去旅游,他沒吳振漢那種關注歷史名勝古跡的愛好,此去玉門關,張立誠的任務很簡單,就是視察玉門油礦的情況,看看是否需要加強警備。
玉門油礦被人發現得很早,玉門油礦的石油最早出現在史籍中是在西晉,并被時人稱之為“石漆”根據古人記載,當時的玉門油礦并不需要玄意開采,玉門油礦的石油如同泉水一般涌出地面,匯成一條河,“河水”渾濁發黃,肥如肉汁,取之置于甕中,則很快轉為黑色,這就是石油,古人以之照明,亮度遠勝植物與動物油脂。
到了清朝末年,當地人仍利用玉門的石油照明,左宗棠率軍西征之時,得知此事,遂親往查看,并特意取了些樣品,轉往沿海地區請識貨之人辨認,最終確認為石油,而且據說還曾將樣品送往德國,請德國技術專家進行化驗,被證實為優質石油,而且也正是這個緣故,德國商人認為中國的甘肅地區可能存在油田。
左宗棠雖然有心開采玉門油礦,但是最終因為技術以及運輸問題無法解決而只得作罷,玉門油礦就這樣與工業時代失之交臂,直到滿清王朝覆滅前夕,玉門油礦才跟著陜西延長油田一起重新進入商人們的視野。
最早打陜西延長油田主意的是外國商人,就是那位德國退役上校漢納根,這個曾經在北洋水師服役的陸軍軍官對于海戰或許并不在行,但是對于商業事務,他一向很有眼光,當他得知中國陜西延長地區的百姓用一種黑色液體燃燈、制墨之后,他就專門趕去延長地區,親自查看之后,他認定那種所謂的“黑色液體”就是石油,而且儲量相當可觀,漢納根上校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番,可是他很快發現,油田所在地是座書院,這在理論上屬于官產,私人不可能開采,但是這難不倒漢納根,他巧妙的利用當地兩個諸仲向地方官府遞交了開采申請,只不過,當時正好趕上清廷辦“新政”陜西已設立了礦務總局,他們不許旁人沾手,不僅如此,當時的陜西巡撫是對商人沒什么好感的旗人升允,結果,這延長油田的開采計劃就此擱置下來,洋人開采不成,華商也沒開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