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時候,總參謀部轉來電報,告之藍天蔚旅順、大連戰役的戰果。藍天蔚很清楚空軍與海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旅順、大連的日本海軍艦隊遭到重創,已無法為旅順、大連的日本關東軍駐防部隊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按照常理,此時擺在前線指揮官面前的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加強一線兵力,變佯動部認為主攻部隊,爭取早日拿下旅順要塞。逼迫日本政府走到談判桌前,體面的結束這場戰爭;第二個選擇,不加強一線兵力,佯動部隊依舊按照作戰方案展開攻擊,誘使日軍改變部署,打亂日軍參謀部的全部作戰安排,在機動作戰中尋找機會將日軍增援過來的主力部隊一口吃掉,將日本打得更疼,為中國奪取更多的利益。
這兩個戰術選擇從一開始就已經在總參謀部的作戰室里進行過兵棋推演,按照總參謀部的意見,第一個選擇是“下策。”第二個選擇是“上策。”但是另一方面,“下策”卻比“上策”更加穩妥,最終總統拍板,以“上集,為制訂作戰計劃之基本依據,兼顧“下策”。
旅順、大連戰役的消息傳來之后。陸軍參謀部里不少人建議藍天蔚采取第一個選擇,即“下策”加強一線部隊的力量,爭取盡快結束戰爭。進行談判,但是藍天蔚在經過仔細的考慮之后,他決定采取第二個。選擇,按照原定作戰方案進行戰斗。即“上策”這個選擇與趙北的選擇完全一樣。
之所以做出這個選擇,藍天蔚和趙北的出發點也是基本一致的,他們都認為,即使迅速拿下旅順要塞,日本政府和軍部也絕不會就此走到談判桌前,因為日本國內的壓力太大,日本國民中狂熱分子不少,日本軍部更是可以利用這種情緒煽動繼續作戰,在旅順、大連戰役中,日本海軍艦隊遭到重創,幾艘主力艦被擊沉,在這種情況之下,沒有哪今日本政客敢違抗“民意”選擇和談,所以,即使豐國軍隊迅速拿下旅順要塞,日本政府也多半會選擇繼續戰爭,而不是迅速坐到談判桌前。哪怕列強從中調停。
除此之外,戰區的地形特點也決定了這場地面戰斗的艱苦性,所謂“速戰速決。”并不是說在幾天或者十幾天內結束戰爭,只要作戰時間不超過三個,月,中樞的戰略意圖就算是達到了。
趙北和藍天蔚都認為現在不能加強一線兵力,這是充分考慮到戰場形勢可能的變化的:
如果中國軍隊一舉攻占旅順要塞。而日本政府決定全力投入戰爭,那么,在旅順、大連已經落入中國軍隊手中的情況下,日本軍都有很大的可能不會直接反攻旅順,日軍很可能倚仗強大的海軍力量對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實施登陸作戰,而根據戰前的兵棋推演,日本軍部最有可能選擇的登陸地點是江蘇至福建的沿海的區。那里靠近臺灣島,對于日本而。后勤補給較為方便,而一旦日本軍隊真的實施了登陸作戰,那么,對于中國而,這場戰爭實際上就已經開始長期化了,而這恰恰是中樞極力想避免的。
回過來看,如果中國陸軍部隊不立即拿下旅順、大連,而是按照原定作戰方案將日本“關東軍”拖在遼東半島一段時間,那么,按照日本政府和軍部所面臨的騎虎難下的處境,他們將不得不派遣增援部隊前往旅順、大連,以確保“關東州。不被中國軍隊收復,否則,他們將無法向日本國民交代,畢竟,旅順、大連租借地早已被日本人視為日本的“殖民地”如果坐視不理,日本政府很有可能陷入輿論攻擊之中,進而導致日本政府垮臺,到時候局勢會發展成什么樣,就沒人知道了。
當然,如果不拿下旅順、大連。日本軍隊也可能對中國沿海地區其它方向實施登陸作戰,以減輕旅順方向軍事壓力,但是這行可能性不大。在旅順之圍不解的情況下,日本軍隊無法集中力量攻擊其它地區,尤其是當旅順港內還有一支日本海軍艦隊被封鎖的情況之下,即使日本陸軍想“圍魏救趙。”日本海軍卻未必答應。
所以,對于陸軍參謀長藍天蔚而,他必須把握好一個分寸,如果日軍對東南沿海地區實施登陸作戰。他必須迅速吃掉遼東半島的日本陸軍。然后調集兵力南下增援,如果日軍愿意僵持在遼東半島,那么,他將想辦法將更多的日本陸軍吸引到遼東半島上來,爭取將其一口吃掉。讓日本陸軍把血在遼東半島流個干凈,徹底打垮日本斗志,一舉解決中日之間那些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
考慮到戰場情況與戰略決策的變化,藍天蔚同時也決定加強對朝鮮半島、遼東半島以及渤海、黃海上的空中偵察,以便隨時掌握日本軍隊動向,一旦日本軍隊有登陸東南沿海的企圖,他將迅速改變目前的作戰方案。
與此同時,空軍也將加強對沿海地區的空中巡邏,以保證隨時掌握日本聯合艦隊的動拜!~!
..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