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玉麟就在北京南城家旅館投宿,王永江根據門房給一們川址摸到地方,找到湯玉麟人的時候,這位江湖綽號“二虎”的漢子正在與一幫同伴在館子里吃酒,已是半醉,不過好歹是認得王永江,也還記得張作霜交代下來的任務,于是二話不說,與同伴別過,拉著王永江就趕回了客房,從一口皮箱里翻出一封信,交給王永江?
王永江接過信,先掃了眼信封抬頭,看那字跡正是張作霜親筆,這位綠林人物文化不高,這字也就寫得很隨意,好在王永江并不介意,拆了信封,取出信板,仔細看了一遍。
張作霜知道王永江的性格,信里也就沒多客套,先是幾句問候,然后就開門見山,將他派湯玉麟拜見王永江的目的告之,不是為了別的事情,正是為了此次北洋財團與漢納根財團煤炭辛迪加之戰的事情。
雖然張作霜沒在信里明說,不過王永江也可以從信的內容判斷出來,現在,這個曾經的東三省綠林人物已經投靠了東南財團,準備跟著東南財團在這場煤炭辛迪加大戰中大撈一筆,之所以派湯玉麟悄悄趕來北京拜會王永江,就是想從王永江這里探探口風,看看財政部和中樞政府到底會怎么看待這場煤炭辛迫加之戰,到底是支持哪一邊。
張作霜在信里說,他是自己想打聽這事,可是王永江卻對此嗤之以鼻,他很清楚,站在張作霜身邊的肯定是東南財團里的大人物,甚至可能就是張寒本人,表面上看是張作霜在向王永江打探內幕消息,但是實際上卻是東南財團在搞內幕投機。
說實在的,對于這種內幕投機行為,王永江非常反感,他也知道,總統本人也非常痛恨這種官薦勾結的行為,但是偏偏聯合陣線政府成員背景相當復雜,既有前清時代的遺老政客,也有北洋集團中的政壇不倒翁,在這種背景之下,想完全杜絕這種政客與商人之間的內幕交易是不可能的。
不過現在王永江倒大可不必為此作難,原因很簡單,對于煤炭辛迫加之戰,他本人并未直接參與其事,也不清楚中樞政府和總統到底打得是什么主意,所以,他大可實話實說。
“二虎,實不相瞞,關于煤炭辛迫加之戰的事情,我并不清楚中樞和總統到底打得是什么主意,只知道,此次北洋財團磨刀霍霍的架勢已經引起了財政部的高度關注,并已草擬了報告,轉交總統過目,或許用不了多久,總統就會給出明確的意見,但是現在,這中樞的政策確實未定。”
王永江先對湯玉麟解釋一番,但是考慮到此人是個粗人,而且此時也是半醉,于是之后又寫了封回信,封好之后”丁囑湯玉麟帶回去交給張作霜,然后謝絕了對方赴宴的邀請,匆匆趕回寓所。
回到寓所之后,王永江在院子里走來走去,反復琢磨著煤炭辛迪加之戰的事情,他是個研究經濟的人,當然知道這介,“辛迪加”是什么意思,他也很清楚,如果一個國家的工業部門中出現了“辛迪加”“卡特爾托拉斯”之類的企業聯盟的話,往往意味著這個國家的工業開始由分散型向集中型過渡,由低效型向高效型過渡,這對于國民經濟而有好處,但是同時也有壞處,這個時代的中國是否已經做好了迎接辛迫加或者托拉斯時代的準備呢?
本來,這段時間王永江的心思主要放在東三省俄資金融機構的整頓與接管上,但是現在,湯玉麟帶的那封張作霜的親筆信使他的注意力轉移了方向,北洋財團和漢納根財團摩拳擦掌準備一統晉翼兩省煤炭行業的這場商戰早就進入了財政部的視野,王永江因為忙于整頓俄資金融機構的事情一直沒有在這上頭分心,所以,他也不太清楚總統到底對此是什么態度。這事或許可以去問熊希齡,但是在仔細琢磨一番之后,王永江最終決定,還是去問一問總統,他有總統的特殊名片,可以直接去侍從室,至于總統能不能當時就見他,那要看總統的日程是否已滿。
王永江想到做到,立即趕去總統府,到侍從室掛名,要求立即拜會總統,多少讓他有些受寵若驚的是,得知是他過來,趙大總統立亥吩咐副官領著王永江趕去統帥堂覲見。
王永江很快跟著侍從室副官趕到了統帥堂,而此時,總統正在接見幾名從外蒙古趕來的6軍軍官,其中以徐樹錚的職個和軍銜最高,也不必往深處想,肯定是表彰他們進軍庫倫的戰功的,就在南洋戰爭進行的同時,中國國防軍一支精銳部隊也飛渡關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擊潰了外蒙古王公的叛亂武裝,并打死了主持叛亂的那些王公和僧侶頭目,現在,草原的局勢已經穩定下來。
王永江不敢刺探軍情,只好耐心的等在休息室,直到徐樹錚帶著那幾名軍官離開之后,他才跟著副官趕去總統辦公室。
“恨源啊,你什么時候回京的?東三省那邊的俄資金融機構的整理還算順利吧?”
見到王永江,趙北很是客氣,畢竟,這中樞政府的根本在于財政和金融,而財政和金融的根本在于八才二秩序,秩序,趙北可以用年里的權力予以保證,車于代洲,就只能禮賢下士了。
“今天下午剛剛坐火車回京,東三省那邊的事情進展非常順利,現在俄國內戰遲遲不能結束,俄資銀行都出現了儲戶擠兌狂潮,這種時候,沒有哪家俄資銀行敢對抗財政部,現在,俄資銀行的紙幣行權已經完全控制在財政部手中,俄國紙盧布也已完全退出東三省金融市場。美國財團雖然對此頗有微詞,但是有中樞政府撐腰,財政部完全可以應付。”
“那就好,那就好。氓源啊,你今天下午才回京,不好好休息休息,這么急著來找我,是不是有什么急事啊?”趙北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