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劉復基收到后方兵站拍來的電報,得知船隊可能會在今天上午抵達“安加拉號站”于是趕緊過來,但是直到快中午,還沒有看見船隊的影子。
說“看”似乎有些不準確,實際上,現在鵝毛大雪紛紛揚揚,能見度很差,稍遠一些的景物就已完全看不清楚,所以,劉復基帶著部下站在河岸邊,都是在用耳朵傾聽,傾聽那輪船的汽笛聲或者蒸汽機的鏗鏘聲,現在大雪紛紛,四周一片寂靜,倒也沒有噪音干擾,可是就是聽不見任何機器的聲音。
“這雪太大,或許船隊不敢走了,說不定是停在哪里了。”
一名參謀猜測著,這個猜測也得到了其他人的附和,最終,劉復基決定留下兩名軍官等在河岸邊的哨所里。而他則帶領其他軍官匆匆趕回了“安加拉號站”畢竟,作為戰地最高指揮官,劉復基要忙的事情很多,后勤補給只是其中一個最要緊的任務罷了。
趕回“安加拉號站”劉復基首先趕去電報室,詢問是否有新的電報或者命令過來,然后拿著幾封電報抄稿,離開電報室,進了隔壁的指揮所。
與電報室一樣,劉復基的指揮所也是由原木搭建而成,而且為了保暖,是兩層結構,屋里還專門燒了爐子,好歹使這座如同冰窖一樣的指揮所稍稍有了些暖意,就坐在那口爐子邊,劉復基認真的研究了一下上午拍過來的這些電報。
這些電報之中,多數是遠東軍團參謀部和兵站方面拍過來的,內容基本上是關于軍事與后勤事務的,只有一封電報來自恰克圖西北邊務處,現在恰克圖實際上已經成為遠東軍團的后勤總基地,自從英國、法國與中國中樞政府就援助沙皇政府的秘密行動達成一致意見之后,恰克圖就立即恢復了繁榮景象,現在,每天通過恰克圖出關的火車總有那么幾列。滿載著軍火彈藥、后勤物資趕往貝加爾港,然后再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將物資由貝加爾港的軍事倉庫轉發到前線的各個據點。
在這封來自恰克圖西北邊務處的電報里。西北邊務處告訴劉復基,在徐樹錚和參謀們看來,“安加拉號站”的位置過于偏僻,也過于孤立,所以,他們建議劉復基,如果形勢不利,應該立即撤退到南邊,以縮短后勤補給線的長度。
對于這封電報,劉復基只能置之一笑,他何嘗不知道“安加拉號站”的劣勢所在,只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既然上頭叫他駐守這里,那么便是這西伯利亞的天塌下來,他劉復基也必須守在這里。
不過這話又說回來,既然徐樹錚建議劉復基在必要的時候主動撤退,那么,萬一將來戰局發展對“安加拉號站”不利的話,劉復基也完全可以不必理會來自遠東軍團或者沙皇政府的命令,畢竟,現在的徐樹錚掌握著沙皇政府的后勤,對于這位向跋扈的“外蒙王”無論是沙皇還是攝政大臣,都指揮不動,反而需要徐樹錚的全力配合,也正因此,現在的遠東軍團每做出一個戰略部署。都會將相關消息轉給徐樹錚,說起來張宗昌才是遠東軍團的司令,但是實際上,現在的徐樹錚可以隨時出面干涉遠東軍團的事務。
對于這種情況,俄羅斯帝國沙皇政府也感到不快,因此,現在正在與徐樹錚進行明爭暗斗,而徐樹錚拍給劉復基的這封電報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徐樹錚和西北邊務處的反擊。不過,無論雙方之間的明爭暗斗到底有多么激烈,他們的共同敵人現在只有一個,那就是俄國布爾什維克,只要這個敵人不倒下,那么雙方之間的斗爭暫時就不會表面化,也不會對遠東軍團造成太嚴重的影響。
劉復基當然知道他應該在這場斗爭中幫哪一方,但是既然現在雙方還沒撕破臉,那么,他也只能優先服從貝加爾港的指揮,而不是恰克圖。看完了電報,劉復基走到窗邊,透過那雙層玻璃,向屋外望去,外頭依舊是飛雪連天,氣溫也更低了,回頭看了眼掛在角落的那面在戰斗中繳獲的布爾什維克的紅旗。劉復基知道,在這里忍受嚴寒的不止是他們遠東軍團,在北邊,還有一支部隊在風雪中堅持,這場戰爭與其說是在考驗雙方的戰斗力,倒不如說是在考驗雙方的意志,誰的意志更強,誰就能贏得勝利。b!~!
..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