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總統不反對,那么施肇基也只能硬著頭皮聽下去,雖然他也堅持認為,赫斯的這個建議根本就不可行,英國政府不可能接受他的這個建議的,這不是英國的首相或者是政府可以決定的,這取決于英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戰略,如果失去了歐洲,英國就什么也不是了,保留非洲殖民地又有多大的意義呢?而現在,英國國內民眾情緒高漲,即使迫于選民的壓力,英國政府恐怕也會將戰爭繼續下去,何況還有一個美國站在英國身后呢。
施肇基當然不太清楚英國外交大臣已經通過土耳其政府向中國方面轉達了停戰的意思,所以他也就無法理解為什么趙北現在對赫斯的這個提議如此感興趣了。
不過感興趣歸感興趣,趙北可從來也不打算跟納粹結盟,納粹德國只是他手里的一顆棋子,隨時都可以犧牲的棋子,趙北真正感興趣的其實是赫斯這個人。
魯道夫.赫斯可是“歷史上”的大人物,他的出名倒不是這個德國副元首的身份,而是一次著名的“迷航”事件,那是在“歷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軍方按照元首希特勒的命令制訂了一份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方案”,準備進攻蘇聯,但是當時,對英國的戰爭尚未結束,德國有可能兩線作戰,對此局面,赫斯非常擔憂,他反對在對英國的戰爭結束之前入侵蘇聯,但是他的意見沒有被接受,當時的情況是,德國如果不立即入侵蘇聯,就無法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而德國的國力和戰略物資儲備也支撐不起長期戰爭,所以,希特勒堅持立即發起“巴巴羅薩”行動。
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赫斯意識到,如果不能盡快結束對英國的戰爭的話,德國將輸掉這場戰爭,所以,他決定代表納粹德國主動去與英國政府磋商停戰問題,而他的這個決定卻沒有告訴任何人,希特勒不知道,赫斯的家人也不知道,知道這個行動計劃的只有赫斯自己,而為了完成這個“偉大的使命”,赫斯也進行了準備,由于他會駕駛飛機,因此他想辦法以練習飛行的名義弄到了一架軍用飛機,并對其進行了改裝,以增加航程,然后,在留下一封給希特勒的私人信件之后,就駕駛飛機離開了德國,直飛英國,并在一座英國兵營附近跳傘著陸,然后就被一名農夫發現,并被農夫送進了英國兵營,沒費多少周折,赫斯就見到了他想見的人,英國的漢密爾敦公爵,并將他的來意告訴了公爵,隨后,英國政府就知道了赫斯在英國降落的消息。
得知赫斯私自去英國進行“和談”,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非常惱火,但是木已成舟,他也想看看英國政府的反應,但是出乎希特勒預料的是,英國政府對赫斯的抵達表現得非常低調,只是承認了赫斯被捕的消息,但是沒有向任何人透露赫斯與英國政府的談話內容,事實已經很清楚了,英國不會與德國媾和,于是,希特勒立即下令開動德國的宣傳機器,聲稱,赫斯副元首因為“神經錯亂”駕駛飛機“迷航”英國,他去英國完全是意外,沒有任何政治目的。
于是,魯道夫.赫斯的“使命感”使他成為了世界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一名戰俘,而趙北作為一名偽軍事迷,對于這個人的經歷也是有所了解,也正因此,他對此人非常感興趣,想弄明白他是否真是“神經錯亂”。
很難說魯道夫.赫斯是不是瘋子,他的談舉止都沒有神經錯亂的跡象,分析起來有條有理,雖然或多或少有些激動,但是可以看出,他的智商與正常人沒有多大區別,不過就是想象力太豐富了些,而且似乎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讓他認為他是德國人民的救星。
看到赫斯的表現,趙北突然聯想到了他自己,他也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但是他與赫斯最大的區別在于,他能夠掌握未來的發展趨勢,而赫斯只能掌握住他頭腦中的想象,而正是這種區別造成了“神經錯亂”與“亞洲英雄”之間的強烈反差。
確實,現在的亞洲各國輿論已普遍承認,趙北就是全亞洲的英雄。e!~!
..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