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學宮。
面對這場棋局,顧錦年實在是有些無奈。
有些勝之不武。
依靠異象和其他人的干擾,確確實實有點不太好。
其實輸一場也沒什么大問題。
不過,眾生樹給予的棋道異象,確確實實很恐怖,第一場棋局,自己還沒有感應出來什么。
可后面的棋局,顧錦年也有所感應,這種異象很強,仿佛蘊含著某些意志,故而這些國手都感到巨大的壓力。
這很古怪,讓顧錦年不得不留個心眼。
只是,對于自己的棋道技術,顧錦年心里還是有數的,完完全全是意外,贏得不算光明磊落。
這一點顧錦年心里清楚。
不過,算起這道天命印記,自己體內已經有六道天命印記了。
最開始的一道。
大夏王朝的三道。
孔軒給自己的一道。
以及現在一道。
一共四十九道天命印記,自己獨掌六道,拋開蘇懷玉這個神秘的存在不說,應當可進前三。
淺入內心世界,通過眾生樹,觀看一下自己的排名,已經排第二了。
僅次于蘇懷玉。
而就在此時。
伴隨著一道鐘聲響起。
眾人的目光不由被吸引過去。
“棋道之關,已解。”
“請諸位移步。”
隨著這聲音響起。
眾人紛紛朝著稷下學宮內部走去。
而蘇文景則與段空二人消失,看樣子是去了結恩怨。
顧錦年也沒有閑著。
直奔中殿。
學宮中殿內,早已經設好三座演武臺,這代表著儒釋道三家。
第二關為答辯之關。
隨著眾人來到中殿,演武臺上已經站了三道身影。
儒家代表,乃是中陽先生,乃是當今大儒,在關中一帶威望極高。
而仙門代表,則是龍虎道宗,云壽道人,龍虎道宗在辯法之道,的確是眾仙門之首。
至于佛門代表,則是佛門四大神僧之一的普度神僧。
這三人,無論是年齡,還是聲望,皆然有資格站在演武臺上。
而隨著上萬讀書人的進入,整個中殿早已經人山人海。
鐺。
隨著一道鐘聲響起。
宏偉之聲也隨之出現。
“此次答辯之法。”
“乃為天命。”
“大世將出,天命顯世,儒釋道三教,誰可得天命加持。”
“以此為題。”
“由三方大能答辯,若有不同意見者,可領答牌,給予回答,其余時間,不可大聲喧嘩,不可擾亂答辯秩序,違者逐出稷下學宮。”
伴隨著這道聲音響起,剎那間,惹來不小的爭議。
“以天命為題?稷下學宮當真會出題啊。”
“如此敏感之題,估計要爭起來。”
“答辯之爭,爭的就是天意,如今天命降臨稷下學宮,這樣的答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誰若是能贏,未來天命可能會給予傾斜。”
“恩,有這個可能性,天命已經關注到了此地,這次答辯,意義很大,有好戲看了。”
一道道聲音響起。
顧錦年在人群前面,對于這次答辯,他感到有些興趣,這樣的爭辯,對他而,是有幫助的。
而就在此時。
普度神僧的聲音響起了。
“阿彌陀佛。”
普度神僧開口,一時之間,場面安靜,所有人都看著普度神僧。
很顯然,普度神僧打算第一個答辯。
這有一定的優勢。
“神洲大陸,千千萬萬之年,自混沌而開,有靈長而生。”
“千百萬年前,人族孕生,明悟智慧,懂得諸般道理,但不知善惡,不明是非。”
“大世化苦海,人人溺于水中而不自知,聚而成國,幾番征戰,永不休止,傷苦無窮百姓,蒼生悲泣,妻離子散,易子相食,世間之苦,無窮無盡也。”
“然我佛門,有八萬四千法門,直指極樂之大道,人人誦念佛經,皈依佛門,得真佛印,化諸天佛相,拯救天下蒼生于水火之中。”
“我佛門有八大戒律,尋求眾生平等,人族也好,妖魔也罷,主止殺戮,為天地一切之生靈,尋求無上之極樂道。”
“故而,此次天命,我佛門順天意而行,必掌天命。”
普度神僧開口,他說這么多,大致合成一句話就是,佛門對天下蒼生幫助很大,為天下人尋得生路,所以能掌天命。
此一出。
數百名僧人紛紛雙手合十,道了一聲大善。
只不過,這樣的論,讓部分人還是有些無法接受,但這答辯之時,不能亂來,輪不到自己說話的時候,只能閉嘴。
“無量天尊。”
此時,龍虎道宗云壽真人卻搖了搖頭。
“非也,非也。”
“佛門固有八萬四千法,可比不過我道門之法,道門之法,乃為無量,一花一木之間,皆是法,無窮法也,無窮道也。”
“上古時代,人族而立,孕生智慧,古之先賢,仰望蒼穹,感悟天地之道,感悟大道獨然也。”
“再者,我道門傳法無窮,開宗立派,無有門第之說,為天地一切,降妖除魔,為蒼生護道。”
“佛門雖主善念,可卻存有善惡不分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輕描澹寫,將過往一切一筆勾銷,此等之善,乃是偽善。”
“我道門一脈,沿至今日,遇善扶正,遇邪斬滅,又普度眾生,懸壺濟世,得天地之恩賜,辟大道之神法。”
“此番天命,應為我道門正統而得。”
“只因大道至公,道門順應天意。”
云壽道人出聲,道出了自己的看法與見解。
他認為,佛門之法,雖有八萬四千,可卻不明是非,認為是偽善,再證明自己的道法,明是非,尋出正道,可得天命。
果然,此一出,一些仙門修士直接拍掌叫好。
而佛門僧人一個個面色略顯不太好看,不過普度神僧臉色反而平靜無比,這種場面也不是第一次經歷了,并不覺得什么。
再者,答辯這東西本身就是互相抨擊。
指責對方的缺點,然后強調自己的優勢,答辯的核心就是這樣。
道門說完之后。
最后便剩下中陽先生了。
中陽先生稍稍沉默一二,緊接著才開口道。
“人族自上古孕出智慧。”
“至今而,因獲智慧,從而明悟道理,懂得道理,才思宇宙之萬象,人性之善惡。”
“佛門八萬四千法,道門無窮法,而我儒道,亦有無量之學。”
“孔圣在先,設禮法分人。”
“亞圣后行,設國法平衡。”
“復圣同在,設君法立朝。”
“天命圣人,設儒學定天下。”
“而今,儒道之中,亦有后世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
“先賢如光,映照后世之路,儒法之道,君子自強不息,從而生生不息也。”
“儒經使人開智,明悟道理,去分辨善惡,去理解世間一切的困擾。”
“道無窮也。”
“佛高深也。”
“然,我讀書人,無窮無盡也,直指通天大道,此番天命,當為我儒道可獲。”
“從而教化萬民,既可普度眾生,亦可順從天意。”
中陽先生開口。
他語并不犀利,可卻說的極其完美,佛門自認為,可普度眾生,使人前往極樂世界,人人平等。
道門認為,可辯善惡,可明是非,可懂大道,直指核心,渡劫飛升,逍遙自在,快樂無邊。
可如今,中陽先生直接概括兩教之意,讀書乃是一切之根本,覺人之智,悟上蒼之道,入極樂之地。
這等論,哪怕是顧錦年也不由連連稱贊。
“好。”
“此當真說的好。”
“中陽先生不愧是我儒道大能,此說的真好啊。”
剎那間,無數聲音響起,此次前來稷下學宮之人,本身就有大量讀書人,自然而然偏向讀書人。
三人皆然闡述了自己的論,目前看來,中陽先生實實在在說的很好。
只不過,這僅僅只是剛開始罷了,真正的答辯還沒開始。
“阿彌陀佛。”
“中陽施主錯了,儒道一脈,的確讓人開智,可這般的智慧,并非是心智,縱觀古今往來,讀書人禍國殃民之事還少嗎?”
“天下王朝,貴族閥門,學閥之說,牢牢把控,窮苦百姓,寒窗苦讀十年,比得過出生嗎?”
“五十年前,貧僧云游四海,遇一寒門弟子,刻苦讀書,天資不錯,赴京趕考。”
“然而,云游而歸,卻得知此人落榜三次,于家中自盡而亡。”
“并非文章,也并非天資,而是窮苦出身,他雖閱四書五經,可不懂朝堂政策,不明國家大事,書經再好,這窮苦的出身,又如何讓他中舉?”
“貧僧敢問諸位讀書人,爾等家境如何?”
“有家門窮苦之人嗎?”
普度神僧開口,望著在場所有的讀書人。
隨著此一說,眾讀書人有些沉默不語了。
能來到稷下學宮的人,又豈是那種寒門子弟?
看著眾人沉默不語,普度神僧繼續開口。
“何為眾生平等?”
“這便是眾生平等。”
“佛門之道,便是救贖之道。”
普度神僧開口,說到這里,他雙手合十,還真的讓所有讀書人不知該說什么了。
眾人沉默。
這是第二輪,除了中陽先生和云壽道人不可回答之外,允許前來圍觀的眾人出聲。
也就在此時,一道聲音響起。
“佛門雖平等,但卻尊佛祖,若當真平等,為何敬佛祖?”
“人人皆是佛,由何來佛祖之意?”
“世人拜佛,是為何意?”
聲音響起。
是長云天的聲音,他在第一時間抓住了破綻,抨擊對方的眾生平等。
此一出,立刻得到無數叫好聲。
然而,普度神僧卻不由微微一笑道。
“錯。”
“佛本無相,拜佛既拜己,人人具有如來德相,人人皆可成佛,眾生雖然種種色相,亦如平等。”
普度神僧精通佛法,這等簡單的問題,自然回答的十分輕而易舉。
果然。
當這個回答說出后,在場眾人再度沉默下來了。
普度神僧的回答,天衣無縫。
只是。
剎那間,很多目光不由落在了顧錦年身上,他們實在不懂佛法之說。
長云天能提出這個疑問,已經算很不錯了。
但當真要與對方辯法,估計難如登天。
在這種情況下,眾人自然將期望放在顧錦年身上,希望顧錦年能夠給予解答。
感受到眾人的目光,顧錦年顯得十分自若。
對于佛法,顧錦年有所研究,再加上他與佛門有仇,自然而然研究過一段時間的佛門之法。
佛門擅長于詭辯,而且任何一個教派勢力,他們沒事就喜歡自圓其說,就是把一些佛經拿出來,挑出一些很尖銳的問題,隨后開始自圓。
所以,當一個教派,如果能衍生數千年,那么這個教派的邏輯性,將會極其恐怖。
因為他有一萬種方法去解釋,去闡述自己的理論。
而且好的壞的,都由他說了算。
顧錦年前世的時候看過一本書,其中就提到過佛法辯論這個點,書的作者認為。
想要通過語去完成辯法,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窮奇一個人一生都難以做到。
人家幾千年,幾千萬甚至是幾萬萬人去推演的經文道理,是你一個人能夠擊敗的嗎?
想要真正擊敗,只能通過一個辦法。
人。
是的,佛經是死的,人是活的,任何人闡述任何經文道義,都只是他認為亦或者他明白的道理,不要去質疑經文的對錯。
針對人,才有贏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么之前與佛門爭斗時,顧錦年基本上就沒有處于下風過的原因。
想到這里,顧錦年抬頭。
注視著普度神僧。
隨后向前走了一步。
“敢問神僧一句。”
“佛門有八萬四千法,亦有百萬佛經,如此之多的佛經,會不會有錯之?”
顧錦年開口,詢問著普度神僧。
聽到這話,普度神僧幾乎沒有任何猶豫道。
“佛門八萬四千法,乃我佛所創,這百萬佛經,也皆是佛著,不會有錯。”
普度神僧出聲,他自然要回答沒錯,否則豈不是自己玷污自己。
“佛經無錯。”
“是否證明,佛是無所不能的,佛知曉過去未來,懂得天地之道理,佛不會犯錯,對嗎?”
顧錦年繼續問道。
更是惹來好奇。
因為這東西,即便是他們不懂佛法之人,也知曉一二。
佛是無上的存在,自然是無所不能,也不可能會犯錯啊,但這就好比問一句,圣人會不會犯錯一個道理,儒家讀書人都會說不會。
“正是。”
“施主好悟性。”
“與我佛門有緣。”
后者澹澹出聲,還特意來了一句與我佛門有緣。
聽到這話,顧錦年不以為然,而是目光如炬,望著普度神僧道。
“你錯了。”
顧錦年的目光堅定,望著普度神僧如此說道。
隨著顧錦年的聲音響起,眾人紛紛皺眉。
他們有些不理解顧錦年這話的意思是什么?
“貧僧錯在何處?”
菩薩神僧也有些疑惑,他不明白顧錦年是什么意思。
“我說你錯了。”
“你便錯了。”
顧錦年開口,顯得平靜。
但這話顯得格外的莫名其妙。
怎么好端端錯了?
而且錯在何處也不說明?
“侯爺當真是與眾不同,可惜這里不是大夏王朝,若侯爺有不同的見解,說出來即可。”
“這樣霸道,意義何在?”
普度神僧澹然出聲,也沒有與顧錦年硬碰硬。
“難道,大師不知道自己錯在何處嗎?”
顧錦年負手而立,望著普渡神僧輕笑道。
這話一說,普度神僧不由皺眉。
“貧僧有何錯?”
“佛本身就是無所不能,知曉一切法,明悟過去與未來,為天下蒼生,指出一條生生之道。”
“侯爺說貧僧錯,也應當拿出證據來。”
普度神僧開口,他并不覺得自己錯了。
佛的確無所不能,這是他們的教義。
“你的確錯了。”
也就在此時,中陽先生微微一笑,看向普度神僧,如此說道。
這回更多人不理解了。
普度神僧眉頭緊鎖,望向中陽先生。
后者澹然,緩緩出聲道。
“錦年之,并非針對佛無所不能,而是針對眾生平等,皆有如來德相之。”
他開口,道出核心。
剎那間,諸多人驚愕,而普度神僧當場色變。
一瞬間,沉默不語了。
“厲害。”
“當真厲害啊。”
“好禪機。”
此時,有人驚呼,忍不住撫掌叫絕。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我怎么完全聽不懂?”
“先生,這禪機在何處?”
有人驚喜,忍不住贊嘆顧錦年之智慧,可大多數人還是不理解,實在是無法理解這禪意在何處。
“你們都錯了。”
“顧錦年并非是針對佛無所不能,而是針對普度神僧最開始的話。”
“普度神僧說,眾生平等,皆有如來相,寓意眾生為佛。”
“既眾生為佛,我亦是佛,他亦是佛。”
“顧錦年提問,佛是否無所不能,知曉過去未來,不會犯錯?”
“普度神僧認可此。”
“既如此的話,顧錦年自認是佛,他既是佛的話,說普渡神僧錯了,普度神僧就錯了。”
“因為佛是無所不能的,而普度神僧卻沒有明白這道禪機,反而說顧錦年霸道。”
“這是在推翻自己的論,證明佛并非無所不能。”
“眼下擺在普度神僧面前,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一來,承認自己有錯,這樣就是敗了答辯,不過好處就是,佛依舊存在,捍衛佛法教義。”
“二來,就是不承認自己有錯,可這樣的話,就意味著,佛并非是無所不能,因為佛說錯了。”
“妙也,妙也。”
“好禪機,當真是好禪機啊。”
老者開口,洞悉這場答辯的精彩之處。
而眾人聽完這番解答之后,更是一個個震撼不已。
這種思維,根本就不是他們能夠想到的啊。
太過于深奧,而且設下的陷阱,更是極為恐怖,因為擺在普度神僧面前,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要么承認自己錯,要么承認佛有錯。
但凡有點腦子,都不敢說佛有錯,可如若承認自己有錯的話,這場答辯之法,佛門就算是敗了,幾乎無解。
演武臺上。
普度神僧的臉色很難看,他沒想到顧錦年居然挖了這么一個大坑給自己。
的的確確,進退兩難。
甚至說,沒有前進之路,他只能承認自己錯了,要是自己真敢說佛錯了,這就是違背教義,麻煩更大。
身為四大神僧之一,承認佛有錯,這傳了出去,影響有多恐怖?
所以根本沒有什么兩條路,只有一條路,承認自己的過錯。
“阿彌陀佛。”
“雖眾生皆有如來相,可顧施主何來的如來相?”
“信佛,不代表立刻就能成佛。”
“故而,施主不是佛,也無法定義對錯。”
此時此刻,一名僧人開口,他看向顧錦年,給予這個回答,也算是幫普度神僧化解這犀利的問題。
此說完,這群僧人紛紛眼中一亮。
哪怕是普渡神僧也不由雙手合十,道了一句阿彌陀佛。
是啊。
你顧錦年憑什么說你就是佛。
雖說眾生有如來相,佛門八萬四千經,人人皆可成佛,但成佛需要時間,需要磨練,你沒有任何磨練,就不是佛,既不是佛,也就無法定義對錯。
聽到這話,顧錦年并沒有任何驚訝,相反對方能說出這話,在顧錦年的意料之中。
面對這樣的反駁。
正常來說,都會彰顯自己的功績,但顧錦年不會這樣說,這樣說必然落了下乘。
畢竟你有再多的功績,比得過虛構的佛多嗎?
那個佛,在經文當中不是注釋歷經百萬劫難嗎?
故而,顧錦年只是緩緩出聲道。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對與不對?”
顧錦年開口,再一次詢問。
后者有些沉默,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這個答桉很明顯是對的,可他又怕顧錦年設局。
可等待了一會后,他只能硬著頭皮回答道。
“是。”
這依舊是佛門教義,不可否認。
“那我放下屠刀,是不是就是佛了?”
顧錦年問道。
“是。”
后者點了點頭。
但很快,又繼續開口道。
“阿彌陀佛。”
“可施主并無屠刀。”
僧人說道,想要直接堵死顧錦年的路。
“執念是否為刀?”
顧錦年澹澹問道。
“是。”
僧人有些緊張,但還是點了點頭,執念為刀,這依舊是佛門教義。
“好。”
“我放下了。”
顧錦年微笑道。
這回眾人有些搞不明白了,感覺這好像是斗嘴一樣,但又有一種辯機的感覺。
一字一句,都蘊含闡理。
“如何放下的?”
僧人繼續問道。
看向顧錦年。
只是,顧錦年沒有回答,反而將目光看向他處,不去理會對方。
場面有些尷尬。
僧人忍不住繼續問道。
“屠刀在何處?”
“小僧未曾見到。”
他繼續出聲,追問著顧錦年。
然而。
到了這一刻,演武臺上,普度神僧苦笑無比。
“阿彌陀佛。”
“是貧僧錯了。”
“顧施主,當真是智慧無雙。”
此時此刻,普度神僧看出禪意了,他苦笑不已,雙手合十,朝著顧錦年一拜,主動認輸。
“這是怎么回事?”
“這就認輸了?”
“我完全看不懂啊。”
“有沒有前輩出來解釋一二?”
眾人驚奇,實在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原本這小僧出來,反駁顧錦年,還占據優勢,怎么普度神僧又主動承認錯誤了?
這也太古怪了吧?
眾人完全理解不了。
“厲害啊。”
“這禪機,當真是精妙絕倫。”
“你們難道還沒看懂嗎?”
有老者開口,稱贊著顧錦年。
“懇請先生解惑。”
聽到有人這般開口,當下一些學子出聲,詢問著對方。
“這小僧反駁顧錦年,眾生雖皆有如來相,可并非人人就是佛,而是人人有機會成佛。”
“意思就是說,顧錦年現在還不是佛,那么顧錦年不是佛,就無法定義對錯。”
“這個提問和反駁,化解了顧錦年的進攻。”
“然而顧錦年以佛門教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為解答,其實在這個時候,顧錦年又一次設局。”
“他問僧人,這話對不對?”
“僧人回答對,因為這是佛門教義,不能說不對,而顧錦年問執念為刀,他放下執念,是否成佛?”
“僧人回答對。”
“隨后,精彩的地方便是,顧錦年直接說放下了,這放下了三個字,才是精髓之中的精髓啊。”
“這僧人沒有理解其中禪機,一直追問顧錦年怎么放下了,如何放下了?在這個時候,他的執念就出現了,而顧錦年一語不發,因為他已經放下了執念。”
“在這一刻的他,就是佛。”
“所以普渡神僧這才認輸。”
“你們明白了嗎?”
老者出聲,解答了這段禪機。
眾人聽后,不由恍然大悟,這還真是辯機之法啊,太深奧了,說實話要讓他們上去,估計都聽不明白什么意思。
“不對啊。”
“如果是這樣的話,顧錦年說放下了,然后不說話,在這個時候,這僧人也不說話,是不是化解了顧錦年的進攻?”
有人出聲,略顯好奇道。
“不。”
“老夫剛才說了,真正精妙的地方,就是這三個字。”
“放下了。”
“顧錦年放下了執念,他不與對方爭吵,也不與對方爭辯,那么就成了佛,而成了佛以后,顧錦年說的,就沒有錯,因為佛是知曉過去與未來的。”
“佛經有曰,佛過去之事,無有錯,皆命中注定。”
“也就是說,當顧錦年成佛的那一刻,無論他過去說了什么,未來說了什么,都是有道理的,而且也都是對的。”
“僧人若是不繼續追問,也是錯。”
“追問了,更是錯。”
“這一環扣一環,上下結合,此等心智,恐怖可怕啊。”
老者出聲,更加仔細的解釋清楚。
這樣的解釋,讓所有人咂舌。
他們算是聽明白了。
從一開始,顧錦年就設好了局,以教義為局,誘導敵人一步一步進入圈套。
“看樣子以后要是跟顧錦年吵架,還真的要三思而行啊。”
“這樣的心智,我說實話,我感覺在顧錦年面前,我撐不過一回合。”
“佛門擅長詭辯,沒想到被顧錦年這樣擊敗了?”
人們議論,贊嘆著顧錦年這樣的心智。
而此時。
普度神僧離開,帶著眾教弟子,臉色灰敗的離去。
他們最引以為傲的答辯,已經輸了,而且輸的很徹底。
如今,演武臺上,還剩下道門與儒教。
看著主動認輸的普度神僧,云壽道人心中自然大喜,他最大的競爭對手離開了,如何不喜?
“佛法之善,并非大善也。”
“道門之法,映照千人千法,修身養性,懸壺濟世,降妖除魔,明辨善惡。”
“此乃天命之選。”
云壽道人開口,再度強調自己的法。
不過面對道門的闡述,顧錦年沒有選擇去辯解什么,而是往后退了幾步,靜靜觀望著。
如此。
云壽道人與中陽大儒不斷爭辯。
到后面,各方也在爭辯。
雙方各執一詞,皆有道理。
顧錦年認真聽著,該認可的地方,他自然認可,不該認可的地方,顧錦年也會記住,但不會去反駁什么。
對于佛門,完全是因為之前有仇,說直接點,就是搞針對。
時間一點一點過去。
足足半天的時間,雙方逐漸有了火氣,爭辯的東西,也越來越尖銳。
大致就是,中陽大儒認為,儒道可使人開智,明悟一切,無論是修仙還是修佛,皆要經過這一道,為一切的起源,為人之根本。
而云壽道人認為,修仙之道,可解開精神之枷鎖,超脫在上,壽元無窮,可享極樂,逍遙自在。
兩人據理力爭。
顧錦年則在思考天命歸屬這個話題。
直至最后。
二人都沒有爭出個之所以然,這種答辯本身就需要漫長的時間,說句不好聽的話,這年頭有幾個人能夠說服對方的觀點?
再加上雙方說的都有道理,就更別說什么了。
大多數的答辯,如果不以選票而定的話,基本上爭一輩子都沒太大問題。
所以,這樣的答辯,一直持續到了夜幕降臨。
最終稷下學宮的人出面了。
“鐺。”
鐘聲響起。
學宮內的大儒出聲。
“此番答辯,無有結論。”
“門下學子,皆可闡述自我觀點。”
此時,大儒之聲響起。
云壽道人和中陽大儒既然分不出一個之所以然,那么就讓在場的學子來爭論。
當然即便是某個學子贏了,最終還是要由云壽道人和中陽大儒進行反駁,除非能把兩人說服,不然的話,依舊沒用。
“學生認為,儒道應當獲天命也,儒道教化萬民,當為天命者。”
立刻,有讀書人開口,在這個時候自然支持儒道。
“笑話。”
“我道門亦可教化萬民,再者儒道一脈,自幼學習,等到二三十歲,也才不過剛剛入門。”
“讀書科舉,入朝為官,造福一方,至少不惑之年,四十光陰在前,天下蒼生等得了四十年嗎?”
“再者四十年后,人已衰老,七老八十之時,半截身軀沒入黃土,先不說能否大徹大悟,即便悟為大儒,又能如何?再過半百,便要撒手人寰。”
“能傳承什么?又能給這天下蒼生造什么福?”
“而我仙道,人人修行,長生不死,千年不滅,苦修五百年,可救苦救難,降妖除魔,金丹修士,便可造福蒼生五百年。”
“爾等做得到嗎?”
此時,道門修士開口,拿這個來對比。
而儒道讀書人卻一個個有些語塞。
“侯爺,您不得說上幾句啊?”
“顧公,這些修士在這里說些歪理,您要說幾句啊。”
此時此刻,眾人將目光看向顧錦年。
解決不了問題,他們只能找顧錦年了。
聽到這話,顧錦年有些苦笑。
他這次來稷下學宮的目的,就是為了多學習點東西,還真不是為了出風頭。
包括最開始的棋道,真沒有想贏,甚至佛門辯法,若不是有仇,顧錦年都不會出面。
眼下聽著眾人請求。
顧錦年搖了搖頭道。
“其實無論是儒道,還是仙道,亦或者是佛修。”
“顧某都認為都難以獲得天命歸屬。”
顧錦年開口,道出自己的想法。
聲音落下。
瞬間惹來爭議。
哪怕是中陽大儒和云壽道人,都不由看向顧錦年。
他們其實也在等顧錦年有什么說法。
卻沒想到,顧錦年居然說出這樣的話來?
“既不是儒釋道,難不成還是妖魔之道?”
云壽道人的聲音響起,略帶著有些不悅。
“王朝之道。”
聽著云壽道人的聲音,顧錦年面色平靜,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何為王朝之道?”
中陽大儒開口,詢問著顧錦年。
“以法治國,法律之下,人人平等。”
“以禮治國,思想至上,可讀書教萬民,可修仙降魔,可誦經祈福,亦可為蕓蕓眾生,日出耕地,日落而歸,粗茶澹飯。”
顧錦年出聲,給予回答。
“可否具體些?”
中陽大儒繼續問道。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天地大統一。”
“學問再無門第之說。”
“沒有人生來高高在上。”
“律法之下,眾生平等。”
“禮法之下,品德塑身。”
“這便是王朝之道,包含一切之道。”
“仙也好,佛也罷,一切之法,孕育其中,萬物更替,生生不息,王朝不朽,萬世而不滅。”
顧錦年給予回答。
一切的種種,其實都是利益至上,然而顧錦年的想法,則是大無私,四海歸一,天下大統,那個時候沒有災難,沒有戰亂。
書同文,車同軌。
百姓安居樂業,有上進心的自己去拼搏,沒有上進心的,安安心心做個普通百姓。
一日三餐,吃飽喝足,不為生活奔波,不為幾兩碎銀發愁。
這才是真正適應天命的。
雖然,這做不到。
可至少這是一個方向。
“好。”
聽完這話,中陽大儒大贊一聲。
他是儒道代表,可當顧錦年說出如此語之后,他也忍不住拍掌叫絕。
“書同文,車同軌。”
“此等志向,老夫敬佩。”
“與顧公相比,老夫猶如井底之蛙,當真是可笑。”
“老夫認輸。”
此時此刻,中陽大儒開口,他朝著顧錦年一拜。
若以思想來說,顧錦年的思想,比他強太多太多了,中陽大儒說來說去,還是為了儒道,目標是讀書人。
而顧錦年的目標,是天下人,并且他有一個方向去做。
只要一直努力,總有一天,有可能會發生的。
看著中陽大儒認輸。
云壽道人有些皺眉,因為顧錦年說的太好了,這志向讓他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可讓自己就這樣認輸。
他有些不甘。
“道友之,當真不錯。”
“可道友所,又顯得虛無縹緲,既有人,怎可能不分三六九等?”
“王朝統一,一切取決于帝王,若遇明君,王朝鼎盛,若遇昏君,民不聊生啊。”
云壽道人開口。
將苗頭指向帝王。
這個話題十分銳利,眾人都聽得出來這是什么意思。
不能亂回答。
否則的話,對顧錦年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修仙長生,又豈不縹緲?”
“再者,古今往來,又有多少人真正成仙?”
“即便成仙,渡劫飛升,去了另外一個世界,又如何造福天下蒼生?”
“顧某之志向,的確縹緲,但某會去做。”
“顧某今日前進一步,明日再進一步,或許有朝一日,顧某會倒下,但無論走多少步,都是為后世讀書人開路。”
“總有一天。”
“這條路會走完。”
“再縹緲,至少路在顧某腳下。”
顧錦年出聲。
說出自己的理想,也說出自己的決心。
“說的真好。”
“路在腳下,好一句路在腳下啊。”
“怪不得顧公能被孔圣欽點為后世之圣。”
“僅是這等的志向,如此的意志,讓某實在是羞愧難當啊。”
“為后世人開路。”
“說的當真好啊。”
數以萬計的讀書人贊嘆著,一些大儒更是連連點頭,由心覺得顧錦年這番話說的太好了。
而面對有如此決心的顧錦年,云壽道人終究還是嘆了口氣。
他沒想到,顧錦年竟有如此決心,又有如此志向。
這場答辯,他沒有輸,都沒有輸,但顧錦年的的確確贏了。
“鐺。”
鐘聲再度響起。
此時此刻,一片歡呼之聲。
不過,眾人的期待更加濃烈了,因為第三關便是學術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