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皇上私下里淳郡王為‘頗有才子之氣’;
聽說皇上私下里誠郡王為‘此子堅毅,頗有朕之風’;
聽說皇上私下里八皇子為‘吾家之千里駒’;
聽說皇上私下里七皇子為‘至純至孝,不可多得’;
聽說皇上私下里太子時,沉吟良久,只搖搖頭,并未語;
聽說皇上私下里
各種聽說如同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以前茶館里大家碰面都說‘吃了嗎’,如今大家碰面都擠眉弄眼說‘聽說了嗎’,尤其是隨著十月皇上的萬壽節臨近,這種‘聽說’更是波濤洶涌。所謂三人成虎,以前太子未立時,每逢皇上的萬壽節私下里都在傳皇上要立儲君,傳傳了好幾年,睿親王終于‘扶正’成為了東宮太子,從此炙手可熱,一發不可收拾。
如今隨著各種‘聽說’,今年的流悄悄的滋生了起來,聽說了嗎?皇上對太子不滿,很有可能在萬壽節時要廢儲呢
太子近來不順,沒立儲君時,皇上讓朝臣舉薦誰該當儲君時,竟是有十之六七保舉睿王,使得皇上警醒,等到立太子后就開始著手節制各皇子的勢力,首當其沖而且重中之重的就是太子黨。不說這兩年原本站到太子這一隊的世家豪門們,無過的不是被奪了權只余下外表光鮮的爵,有錯的被揪出來削爵抄家,君不見由韶州動亂牽扯出來的權爵世家不在少數,三司最近都在忙著審理涉案的老爺大人們,其中也不乏在追繳國庫虧空時那些‘心寬’的老爺們。
聽說宋侍郎檢舉有功,皇上其功過相抵,不與同罪
宋侍郎也在不幸被波及中,皇上念在他檢舉有功的份上,從原本位高權重的吏部左侍郎的位子上遷到了禮部左侍郎的位子上,名義上說是讓宋侍郎重學禮儀。以正那些御史官上所彈劾的‘擅繤禮儀’的名聲。宋侍郎依然為侍郎,但從吏部調任到了禮部,雖然品級未變,但在權力上可是天差地別的差別。這六部按緊要順序排列,依次為吏部、戶部、兵部、刑部、禮部、工部。禮部和工部本就是相對比較清閑的部門,況且因為這些年國庫銀錢不富裕,今上又不是愛浮夸之人,因而禮部和工部除了一些例行的差事,其他的能免的全都免了,就是實在不能免的也盡量從簡。
事情的關鍵并不在這里。而是皇上說起宋侍郎的話來,‘檢舉有功’,這就值得耐人尋味了。要說這韶州事件也牽扯到宋侍郎,畢竟作為吏部兩侍郎之一的宋侍郎還是有些能耐的,當初捶胸頓足、發自肺腑‘臣愧對皇上對吏部的信任,以至于吏部對官員的考核方式有所漏洞,從這幾年的動亂來看,吏部對官員的考核不力。殊不知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對于地方而是多么的重要,萬不能草草的就派往啊!臣請奏皇上,對吏部考核方式進行梳理。再有些吏部官員也該重新審核,萬不能再發生韶州動亂這般有違圣上圣明之事!’多像是宋侍郎本人的自白,帶入里面所說的‘有些官員’的話。
簡直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己打自己的臉,而且還十分之厚顏無恥,照理說皇上雷厲風行,絕不手軟,再說了那些個御史官們參上來的絕不止這些罪名,少說也得受個貶謫,可是宋侍郎因‘檢舉有功’非但沒降。反而是平調了,里面的貓膩可就大了。檢舉誰了,都檢舉了些什么雖說宋侍郎想要做墻頭草,但畢竟宋侍郎早早的站在了太子這一邊,打上了太子的標簽,或多或少知道不少秘辛。這若是捅出來,婁子可就大了
先不說這些,單就是表面上的調任到了禮部,還是戴了個‘擅繤禮儀’的帽子,禮部那些死摳禮儀典籍的學究們,沒人一口吐沫就能將宋侍郎淹死了,輿論可是把看不見的利刃,不知什么時候就能血不見刃的捅你一刀。
皇上語曖昧,底下紛紛腦補,一時不免將宋侍郎同韶州動亂中落馬的官員老爺們聯想了起來,宋侍郎得了這最后處分不喜反憂,想到其中糾葛,頓時冷汗淋漓。皇上這一句話,無形中就將宋侍郎推到了那些受災的權爵世家的對面,韶州牽扯出來的勢力不小,而且背后隱隱有誰的影子,而宋侍郎又是‘明碼標價’的太子黨。一時間宋侍郎從風吹兩邊倒的墻頭草升級成了踩著同黨上位的小人,人人得而誅之。就算宋侍郎沒做出這樣的行徑來,但皇上金口御還能有假,一下子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名聲算是徹底臭了。
張致遠倒是挺高興的,吏部在他掌控下,偏偏多了個宋侍郎專愛無事生非、狐假虎威,如今宋侍郎調走了,而且接任這吏部左侍郎之位則是在江南科考舞弊一案中被宣武帝賜了‘廉惠宣猷’榜額的張伯行,皇上也曾多次當眾稱贊他是一個‘一錢不要’的清官,如今被調任上來,官風必然要更肅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