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位面的巴爾干戰爭雖然在凱末爾和土耳其科社黨的奮戰下,撈回來了不少失分,但事實上巴爾干同盟這邊,還是可以再打的。在前期作戰中,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軍隊損失并太不大,塞爾維亞5000人陣亡,18000人負傷,黑山2500人陣亡,6600人負傷。對于兩國總共接近28萬人的軍隊來說,這點傷亡還談不上傷筋動骨。
反觀土耳其這邊,陣亡接近3萬人,5萬人負傷,還有5萬人被俘,另外還有超過3萬的平民死亡。從數字上,可說是大敗虧輸。
但這個要看和誰比,保加利亞和希臘的損失最大,保加利亞陣亡了7。6萬人,超過十二萬人負傷,還有4。7萬人被俘。希臘陣亡4。4萬人,5萬人負傷,還有4萬被俘。對于這兩個國家來說,是真正的被打得肉疼了,傷筋動骨了。
大家都知道,這個巴爾干同盟是個神馬玩意兒,各個成員國都是各懷鬼胎,互相下絆子,是典型的“毛團”,在原時空歷史上,這個“毛團”還不到半年就因為分贓不均狗咬狗了。這種“毛團”要是打順風仗還好說,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一旦遇到挫折,要指望他們齊心協力,那就是做夢了。
因此保加利亞和希臘就強烈要求損失不大的塞爾維亞和黑山要承擔更多的“義務”,派出更多的炮灰,哦,是軍隊,去繼續推奧斯曼。保加利亞和希臘是聰明了一把,可塞爾維亞和黑山也不傻啊,兩國大佬均想:哎喲臥槽,你們兩家也太過分了,你們吃了大虧,就要我們再去碰釘子。凱末爾那么能打,我傻了才明知是坑都去跳呢!
以目前的局面,塞爾維亞和黑山已經撈到了大批土地,要是再打下去,就要去碰凱末爾那個牲口了,所以他們基本上滿足了。而保加利亞和希臘是確實打不下去了,尤其是希臘,連王儲都被抓了,還打個球啊。
而奧斯曼政府也是感到僥幸,雖然有凱末爾這種稀世名將,挽回了不少潰勢,但國內局勢太亂了,保皇黨和青年土耳其黨捏得正厲害,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也是沒辦法繼續下去。
既然雙方都無力再戰,,這一次的巴爾干戰爭就算暫時結束了。雙方各自找后臺準備講和,巴爾干同盟找的協約國英法俄,土耳其找的是同盟國德奧和中國,隨后協約國和雙方為了公平,又邀請了美國和意大利。
由此,在1913年2月2日,英法俄德奧中美意八大列強受雙方邀請正式出面調停了。
經過一番扯皮之后,并在列強的壓制下,奧斯曼帝國與巴爾干四國于2月10日,簽訂了《倫敦條約》,雙方恢復和平。條約規定,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獨立,但須受俄、英、法、德、奧、意6大國監督,兩地的部分北方交給黑山和塞爾維亞。奧林匹斯山到弗洛里那一線以西的數千平方公里,以及靠近希臘一側的若干島嶼割讓給希臘,希臘占領的克里特島和愛琴海其余諸島交還奧斯曼。克爾賈利-阿赫托波爾一線以北數千平方公里割讓給保加利亞。最后就是各自釋放戰俘。
而這個《倫敦條約》交戰雙方都算不得滿意,黑山和塞爾維亞最憋氣,他們雖然以較小的損失占領了大半個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最后卻只是各自得到了幾千平方公里土地,這與他們預期的收獲完全不等。塞爾維亞最氣憤,他們上躥下跳的到處串聯,費盡了心機,最后卻只得到了北科索沃那么一點土地,反而還沒有黑山的收獲多,黑山這個小屁國的領土幾乎大了一半。最要命的是,他們最渴望的出海口沒有到手。
希臘也是白忙活一場,陸地上打了敗仗把開始占領的地盤丟了大半,這都算了。本來他們已經占領了全部的愛琴海其余諸島和克里特島,結果因為王儲被俘,不得不又吐了大半回去,只剩下斯波拉澤斯群島等靠近希臘一側少數島嶼。保加利亞也是郁悶得想吐血,他們這次付出了20萬人傷亡,卻只得到了幾千平方公里。
巴爾干聯盟干得那么賣力,付出了30萬人的傷亡,結果只減了點殘羹剩飯,生生便宜了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這兩個新國家。
當然奧斯曼就更不用說了,雖然比起原時空的歷史上,損失小了許多,但割的都是他們的地啊。不過他們也是無力再戰,而且國內政局不穩,也只好捏著鼻子認了。
巴爾干聯盟可說是被列強們坑了,這主要是中國代表陸征祥私下里給他們說,“奧斯曼帝國已經很虛弱了,削弱得太狠也不好,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都是野心勃勃,如果他們實力太強的話,對于巴爾干局勢不是一個好消息。土耳其目前保不住的歐洲部分不如讓其獨立,這樣更好……”
對于中國的觀點,德奧自然是大力支持,而美國也是無所謂。意大利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也表示同意。英國這個積年攪屎棍一向喜歡玩平衡,自然也不想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太過強大,最重要的是他們也不希望土耳其太過虛弱,以至于讓毛熊的熊掌伸進地中海。法國也是同樣的態度。毛熊雖然反對,但獨木難支。
于是,這個重點打壓巴爾干同盟的方案,就被列強們通過了。
…………………………………………………………
合約簽訂后不到一月,奧斯曼帝國又發生了一次政變。這次政變是由保皇派發起,意圖從聯合進步委員會(青年土耳其黨的核心高層)手中奪回權力。不過這次政變失敗了,執政的青年土耳其黨趁機對保皇派進行了大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