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莞爾和趙成夏是早就認識了,石原幫過他的忙,也向他請教過漢學、漢詩、書法之類的東西,兩人私交還是不錯的。后來中日戰爭后,就沒聯系了。
前天石原莞爾在市區轉悠的時候,偶然碰到趙成夏的大兒子,才得知這位趙夫子已經移居西海了。在萬里之遙的地方碰到故人,石原還是很高興的,于是就約好在今天上門拜訪。一方面是敘舊,另一方面嘛,當然是想聽聽這位大儒對新中國的看法。
不過,這次他還沒進趙家家門,另一潑人也找了過來。這是七個以前朝鮮的儒生士子,趙成夏是朝鮮大儒,在儒生圈子里很有名氣,這些人來拜訪也是很正常的。這些人也都是和趙成夏一樣,被移民到西海省的,其中最遠的一個來自西平市(原奧倫堡)。這些人都是當年比較識相的朝鮮儒生,呃,不識相的都在勞改,也不可能出來轉悠。
這幾個朝鮮士子得知石原是日本人之后,其中大多數都對他怒目相向,鼻子里哼了幾聲就把臉轉開,作無視狀。以朝鮮和日本的恩怨,這種反應是很正常的,石原已經見慣不怪了,但有一個朝鮮人卻滿臉笑容的對他點點頭。
石原莞爾看到這些人的樣子笑了笑,在和趙成夏寒暄一陣之后,也就很識趣的坐到一邊,讓他們來說話。
這些人也是先來了一陣寒暄,其中一個叫金莫日的士子說道:“松亭公,這科舉乃是萬世法度,韃清是蠻夷不通文教,廢除科舉,于是自食惡果。但現在本朝不是號稱中華正統嗎?中華乃禮儀之邦,為何還不恢復科舉?”趙成夏號“松亭”,圈子里的人就稱他“松亭公”。
“是啊,是啊!這科舉不復,國無寧日啊!松亭公乃天下大儒,此事還需您出面主持才可……”儒生們紛紛附和,一個個引經據典,把科舉制度說成是強國泉源了,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科舉該是多么可怕等等。
是的,朝鮮也是有科舉的。朝鮮的科舉制度始于高麗時代光宗9年(985年),并到朝鮮時期才正式實施。朝鮮時期的科舉制度分為文科、武科及雜科(易學科、醫科、陰陽科、律科)。每三年舉行一次“式年試”,此外還舉行各種不定期“別試”。不定期有國王親臨考場的“親臨試”,該試再分成成均館儒生參加的“謁圣試”和在昌景宮舉行的由官員參加的“春塘大試”。
朝鮮王朝的統治階級是“兩班”,即文班和武班的大臣。科舉考試是成為兩班文武的必由之路,但朝鮮的科舉更加死板僵化,更加的重文輕武,雖然名義上平民和賤民也可以參加,但事實上主要被兩班子弟壟斷,尤其是文、武兩科。平民和賤民基本上只有靠考雜科、武科的科舉考試來謀得官職,而且即便是兩班貴族的子彈,如果是不是嫡子也不能參加最高貴的“文科”考試。
士子們說得群情激憤,口沫橫飛,趙成夏卻是默不作聲,沒有任何表態。
這時,石原莞爾忍不住說道:“中國現在不是每年度有公務員考試嗎?只要考中的都會成為政府官員,這和科舉也沒多少區別吧?”
石原說得沒錯,新中國雖然雖然取消了科舉,但是卻實行了公務員考試制度,每年都向全社會公開招考。只要是年滿18周歲的,遵紀守法的,智力和精神狀態正常的中國公民,具有初中或同等學歷的非在校學生,不分籍貫、民族和性別,都可參加政府組織的公務員考試。其實這個公務員考試制度,早在科社黨還叫“共同社”的時候就在開始搞了,到現在也有十幾年的歷史了。
“嗤嗤嗤……”朝鮮士子們立即發出一陣輕蔑的嗤笑,還用看土鱉的眼神看著他。
“扶桑原本蠻夷之地,不通科舉也罷了,現在還敢大放厥詞……”
“真是夏蟲不可以語冰……”
士子們仿佛找到個發泄口,對石原一陣冷嘲熱諷。
“你們……”石原臉都綠了。他就是脾氣再好,也受不了這種嘲諷啊。馬拉戈壁的,老子好心提醒你們那里有官做,你們這幫窮酸措大還嘲諷老子,真真正正是臥槽泥馬。
其實這幫朝鮮士子也是在這里才敢對他這么無禮,要是在當年日據時期,這幫家伙見了石原絕對是屁都不敢放一個。這些家伙非常清楚,在中國地盤上,石原就是再生氣也不敢拿他們怎么樣。要是石原還敢動手的話,只需要出去大喊幾聲,本村的民兵和聯防隊就來了。到時候嘛,嘿嘿……
這些家伙都知道,當今的文總是個極為護短的人,上行下效,中國各級政府也都這尿性。要是外國人敢在中國打人,那絕對是勞改的命,就算有該國政府肯出面擔保,也是要狠狠出血的。而且進去之前,還得被不明真相群眾暴打一頓。上個月有個英國人在這里和本地人口角,還動手打了人,結果這家伙就悲劇了。先就被趕到的聯防隊員們按在地上劈頭蓋腦一頓暴打,打得連他媽都不認得了,然后還被法庭判處一年勞改。最后英國領事館出面保釋,也是賠償了挨打的人5000元,并交納了一萬元保釋金,那個倒霉蛋才算免了牢獄之災,但也被勒令限時離境。
因為有這種先例,因此這幫朝鮮士子都有找抽的想法,不過就是挨幾下而已,不但賺名聲還能賺錢呢,這種好事為啥不干?他們一個個拿出騙庭杖的勁頭,尖酸刻薄的嘲諷著,恨不得就在臉上寫著“不服你打我啊!”。
“咳咳咳……”趙成夏實在看不下去了,干咳幾聲說道:“諸君,請注意風度,此等做法有失君子之風……”
看到當主人的開口了,剛才那個唯一沒對石原翻白眼的士子也出來打圓場。
“諸位,石原先生只是不明真相,何必如此?”他對幾個同伴勸了勸,又對石原解釋道:“石原先生,您有所不知。本朝這公務員考試,并非科舉。科舉錄用的是官,而這公務員考試錄用的是吏啊,兩者大相徑庭!吾等十年寒窗,飽讀圣賢書,豈能去做區區胥吏?”
石原算是明白了,原來這幫朝鮮士子是看不上公務員考試,認為這種制度出來只能從基層公務員干起,太低了,還是那種辦實事的“濁官”,不符合他們的清貴身份。這些人是一來就想當官的,最好還是大官,還得是那種只需動嘴皮子,不用做實事的“清官”。所以他們就想恢復科舉制,但以他們的影響力肯定沒有半點兒說服力,于是現在就來忽悠趙成夏牽頭搞事。
當然石原也確實不太了解科舉制度,不過日本也是有過科舉的。日本曾經在8、9世紀時仿照唐朝的制度舉辦貢舉,分為秀才、進士、明經、明法、醫、針六科,其中以秀才科為盛。由于參加科舉的子弟逐漸貴族化,生源減少而考試流于形勢。進入戰國時代后,掌握實權的武士們自然不會去考那勞什子科舉,而餓得眼睛發綠的日本朝廷也沒錢玩這個。想想吧,連“天鬧黑卡”都窮得上街賣字畫,讓宮女出去站街賺錢補貼家用,哪里還有能力還搞科舉?日本的科舉制度自然也就荒廢了。到了江戶時代后,貢舉就已經徹底絕跡了。
不過石原莞爾雖然不了解科舉,但是他卻了解世情,他能看出事實并非完全和這幫人的說法一樣。當下他眼珠子一轉,邪邪一笑說道:“……其實,你們把公務員考試說得那么不堪,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你們根本考不上吧……”
他可不是什么唾面自干的圣人,剛才被那幫措大一頓嘲諷,早就憋了一肚子火,不狠狠報復回來才怪。
“你……”這句話說得就太誅心了,剛才還跟斗雞似的朝鮮士子們氣得渾身發抖,但卻難以反駁。石原一下子就戳破了他們的虎皮,別看這些家伙嘴上說得大義凜然,其實他們都偷偷去考過,但都可恥的失敗了。沒辦法,公務員考試可不會考什么四書五經、八股文、詩詞歌賦之類他們擅長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