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臣委屈,李景隆的錯為啥倒霉的是我,和我有個毛線關系……
也不怪李景隆震驚,畢竟上次李景隆見到朱元璋時,還是在哈爾濱,而這里距離哈爾濱可遠了……
八蘭!
這個當初駐扎在捕魚兒海,試圖阻擊明軍,最后內訌之后帶兵北逃的平章,如今跪在了朱元璋面前瑟瑟發抖。
朱元璋很鄙視八蘭,自己還沒沖鋒陷陣,你就投降了。
讓咱白興奮一場。
朱元璋看向顧正臣、徐達等人:“草原上除了瓦剌,還有控弦三千的部落嗎?”
徐達回道:“按照滿川、脫因帖木兒等人提供的情報,元廷總部之下最大的勢力基本上都已納降了,和林附近的元軍也被曹國公消滅,已經找不到可以拿出三千騎兵的大部落了。”
三千騎兵,意味著至少三千戶,人口萬余,這可不是什么小部落能拿出來的力量。
朱元璋接過輿圖,仔細審視了一番:“瓦剌的存在總歸是個禍患,既然陳亨等人運輸了火器,是不是便可以主動出擊,將瓦剌趕得更遠一些?”
徐達看向顧正臣,這事需要他來回答。
顧正臣思索了下,回道:“陛下,臣以為,留著瓦剌多朝廷控制草原有利。”
朱元璋皺眉:“是嗎?若是其他人說這番話,朕還以為他要養寇自重。”
顧正臣并沒有驚慌失色,而是輕松地回道:“陛下,要養寇自重也不需要養瓦剌,養著元廷不是更為合適?臣之所以不贊同當下消滅瓦剌,原因有二。第一,草原沒了重敵,軍民便會松懈。”
“草原之上的松懈遠更是要命,留著瓦剌在,各地明軍都需要警惕著,緊繃著,操練兵馬,鍛煉騎兵,重視城防,加強巡視,從而確保大寧都司兵強馬壯,戰力不減。”
“第二,一旦草原上沒了勁敵,朝堂之上的文官勢必會竭盡全力促使朝廷削減各地衛所開支,同時也會壓縮火器開支,減緩軍隊火器化。留下瓦剌,但可以為保證軍備所需。”
徐達嘴角帶著幾分笑意,顧正臣還真是直接,將文官的動作也擺在了明面上。
這一點,確實很多人沒想到。
畢竟大家都忙著北伐,人在草原,誰會思慮文官的動向。
可顧正臣想到了,而且這一點,極有可能是事實。
文治武功是相輔相成的,武功到了,武將揚名,文治也必然要到來,而文治要實現,那是需要錢財的。
財政就那么多,瓜分這塊蛋糕必須有依有據,不是說五軍都督府想要多少錢糧,戶部就撥給,今年要打仗,戶部多給錢糧,明年不打仗了,誰還給你這么多錢糧,后面都沒仗可打了,軍事支出自然要縮減。
尤其是大明衛所制背后有軍屯,朱元璋還希望軍屯養百萬兵不耗財政,一旦戶部縮減了開支,草原上的城池建造,火器供應,后勤保障,各項建設都可能受到影響。
你要財政,你需要有個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