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利義滿不解。
橋本正督解釋道:“據觀望軍士送來的消息,三艘船皆是噴著黑色煙柱,船上有巨大煙囪,顯然是大明戰船。但是,甲板之上并不見多少大明軍士,相反,多是僧人。”
“僧人?”
足利義滿詫異,將目光投向細川賴之。
細川賴之也是一臉茫然。
僧人怎么會來日本,又怎么會乘大明水師的戰船來這里?
足利義滿召集眾人商議,也沒議出個所以然。
如果大明要發兵作戰,那直接打就是了,派僧人過來干嘛?如果大明要和,那應該派使臣來,大家坐下來商量,也用不著派僧人。
難不成,大明皇帝覺得自己是個光頭,所以派了光頭前來,這樣顯得親近?
但該有的警戒還是需要。
足利義滿下達命令:“京都戒嚴,派人前往攝津,盯著明軍船只,若是他們敢出手,那就擊沉他們!”
“是。”
橋本正督領命離開。
足利義滿面色凝重,看向走進來的二條良基,問道:“火器全部收回了嗎?”
二條良基遞上一份文書:“除攝津等沿海灣之地留下了一千八桿火銃,二百門神機炮外,其他的三千桿火銃,四百五十門神機炮已全部收回到京都。只是我們的彈藥、火藥彈嚴重不足。”
足利義滿看過之后,眉頭難掩憂愁。
火銃用火藥、鐵子,只夠兩萬發,平均下來,一桿火銃還不到五發。
神機炮的火藥彈更少,只有一千八百二十七枚,一門神機炮還分不到三發火藥彈。
原本可以存儲不少,無奈南朝瘋狂,使用手榴彈阻礙了一統路,導致北朝不得不大量使用火器,嚴重耗費了火藥彈、火藥。
“陳祖義人呢?”
足利義滿詢問。
二條良基搖頭:“他們最后一次現身,還是兩個月前的博多灣。有人說他們去了對馬島,可我們的人找尋過,沒有在對馬島發現他們的船隊。目前,找尋不到他們。”
足利義滿走了幾步,沉聲道:“讓人去找,無論如何,都必須盡快找到陳祖義!”
大明如同一座高山,壓過來,令人喘息不過氣。
而想要將這山掀翻了,就必須擁有大量的火器,就手中的這點,顯然不夠用。
攝津國。
細川賴元盯著緩緩靠過來的明軍水師戰船,神情緊張,若不是戰船舷窗沒開,甲板上也不見大明軍士,細川賴元怕是做不到鎮定。
船靠岸。
智覺、良用披黃色袈裟,緩緩下了船。
手中有的,只是佛珠。
細川賴元看了一眼戰船,忐忑不安地走上前,問道:“敢問高僧,為何而來?”
智覺唱了聲佛號,一臉慈祥地說:“我等追隨鑒真大和尚而來,為的是讓這一片土地上的人,皈依佛門,一心向善,不墮地獄……”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