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之后,東寧省的天氣也變得炎熱起來。
不過夜晚,仍舊有些涼爽。
這段時間的李信,也過得非常充實。
白天視察一下各個工地的建設情況,或者接見一下東寧城的軍政高層,聽取關于軍政事務的匯報。
晚上,李信也在智能科技里面,繼續找尋科技。
這段時間,李信也在籌備一個龐大的計劃。
那便是——學校!
雖然手頭上有智能科技這個bug,但是人力終究有時窮,僅僅依靠李信,依靠東寧城現有的熟練技工,還遠遠不夠。
工業時代,鋼鐵革命!
靠的不是一個人,靠的是一代人、數代人的不斷努力!
因此,注重人才培養,就要早點提上日程了!
現如今的東寧城,相當于一個大型企業。
城內所有人員,全部由東寧信王府提供食宿等,學校建設自然要同步配套。
李信思來想去,還是徹底摒棄了這個時代的教育。
畢竟諸如什么四書五經、禮易春秋,單單這些可引領不了工業時代的潮流!
因此,新的教育體系,要形成一整套體系。
在智能科技里面搜尋了一段時間之后,李信將后世的小學教育、中學教育的課本教材,全部抄寫了下來。
幼兒少年上學之時,開始讀書識字,學習數學知識,儲備基本的自然常識、科學常識。
這就需要后世的《語文》、《數學》、《自然》等課程。
正好后世一整套課本教材,那都是經過無數專家學者共同努力的結果,也經過了數十年的實踐驗證。
李信也全部照搬了過來。
甚至,李信還把一些字體、拼字、數字,也沿用了后世的成果。
中學時代,便開始接觸《地理》、《歷史》、《政治》、《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
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也都全盤挪用過來。
單單這幾套教材,就耗費了李信大量時間。
好在,學校建立自然要一步一步來。
因此,李信還是先從小學課本教材開始。
另一邊,李信也召集趙秉璋、劉靜軒、何同元等人,籌議建立學校制度。
“學校?”
趙秉璋眼睛一亮,贊嘆道:“殿下,這是好想法啊!
在邊陲之地,傳播圣賢知識,利在千秋之事啊!”
“趙先生,”
李信微微搖頭,說道:“我想了想,因為咱們地處邊陲之地,因此學校所學知識,自然要考慮到我們要用到的東西。
實用為主!
諸如圣賢之書,用處也有,但是東寧制造總局、狩獵隊那邊,暫時用不到吧。
我打算,新學校采用新課本教材。
這段時間,本王擬定了一套新課本教材,便于讀書識字、提高知識,你們先看一下。”
說著,李信吩咐侍者將幾套教材,傳給在座幾人。
趙秉璋接過這套教材,翻開一看,整個人愣住了。
這教材上的東西,從未見過。
這符號,到底是什么東西?
還有一些字體,怎么感覺筆畫少了很多啊?
怎么回事?
趙秉璋瞪大眼睛,望著李信,一臉不解。
“趙先生,先別急,你先看看。”
李信撓了撓腦袋,說道。
趙秉璋再次翻看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