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陽城又待了兩天,李信主持了慶余商行遼陽分店的開店儀式。
開店之后,來自東寧城的香皂、肥皂、水泥、東寧燒酒、香水等物資,一并售賣。
瞬間引起了整個遼陽的轟動。
尤其是東寧燒酒,在遼王府采購了三十壇之后,引起了巨大震動。
人人都被東寧燒酒的香味吸引住了,想要搶先品嘗一下東寧燒酒的美味。
然而,一壇難買。
對于遼陽城的轟動,李信已經看不到了。
在慶余商行遼陽分店開店之后,李信便再一次踏上西行的路途。
這一次,路途上多了幾個人,那便是遼王世子李彤、遼王郡主李彩。
他們是代表遼王殿下,前去參拜圣上。
一路上同行,倒也能夠相互照應。
出了遼陽城,一路西行,四五天之后,隊伍過了山海關,進入到了關內。
周圍的景色,也變得蒼翠起來。
時至夏日,天邊的麥田也呈現出金黃的模樣,看上去賞心悅目。
趙秉璋來到一處田邊,摘下了一個麥穗,在手心中搓了搓,臉上帶著一絲憂愁。
田邊一戶農家,在路邊準備著草繩。
趙秉璋走上前去,開口道:“老人家,今年的收成咋樣啊?”
“收成?”
老人家抬頭看了看一身布衣的趙秉璋,無奈地嘆口氣道:“春上遇到春旱,正值麥子灌漿,一場大旱,估計今年減產許多。
一畝地,能有八十斤小麥,就不錯了!唉!”
說著,老人家嘆了口氣,一雙渾濁的眼睛望著遠方的天空,有些凄涼地說道:“和往年相比,減產一半啊!這老天爺,為啥不給我們活路呢!”
話音之中的凄涼,溢于表。
趙秉璋沉默許久,也不知道說什么安慰。
回到隊伍中,趙秉璋才長長呼出一口氣,依然難掩胸中的郁結。
“趙先生,怎么了?”
李信開口問道。
趙秉璋嘆口氣,將所見所聞和李信說了一遍。
“畝產才八十斤?”
李信有些驚訝。
不過恍然間,李信也想起后世奶奶和他說的事情——
在他奶奶剛結婚的年代,小麥畝產能有一兩百斤,就是非常不錯的事情了!
小麥不耐旱,天公不作美,就要減產!
因此,平常百姓家一輩子也吃不了幾頓白面饅頭。
逢年過節,包點餃子也要摻雜一些高粱面。
百姓苦啊!
李信無奈地嘆了口氣,他在心中暗暗想著:看來這一次從京城回去之后,就要著手研究一下化肥了。
沒有化肥,糧食產量高不了!
后世也是在化肥大規模生產普及之后,糧食產量才節節攀升。
雖然制作不了復合肥,但是一些土肥還是可以的。
想著,李信在心中記下了這件事情。
“殿下,”
趙秉璋嘆了口氣,說道:“今年這個光景,能有八十斤就不錯了。
好在百姓家也都種了高粱,等到秋收,看看有多少糧食吧。
若是高粱也減產了,恐怕百姓就要餓肚子了……”
百姓餓肚子,那就要出事!
李信心中咯噔一下。
這個時代,外有草原馬匪時刻威脅邊境。
內有天災人禍,造成糧食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