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聽完士卒的宣讀,大多卻神情木訥,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只知道不是招工,許多人便目光呆滯的又往回走。
這時,人群中一名精瘦的麻臉漢子,卻站在原地,愣了許久,才呢喃道:“給二十畝地,還發安家費!”
讓生存的壓力,折磨得麻木的人群,才逐漸反應過來。
有從河南逃荒過來的苦役便道:“俺聽人說,建武伯在俺們河南分田分地,給他當兵不僅能吃飽穿暖,還有田地可得,有軍餉可拿。”
“騙人的吧!劉大帥招兵,也就給兩頓稀的,還得幫他拉船、裝貨哩!”
這時,忠武軍旅帥朗聲道:“報名點就在軍營外,你們不妨去看看再說!”
苦役想著優厚的條件,還給安家費,萬一是真的,那么一家人的生活,便有著落,不會擔心家人餓死了。
于是,一群漢子便紛紛涌向忠武軍大營,而營地外報名的長桌前,早已排成了幾支長長的隊伍,文吏正忙碌的記錄信息,還有進行簡單的篩選。
一個上午,報名的漕丁、纖夫和船工就有數千人,經過初步選拔之后,最后得了兩千多人。
這兩千多人,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能夠操縱船只的船工和水手,他們體力上不用特別突出,主要看操船的技術,另一部分則是會水的漢子,除了基礎條件合格,還需要達到兩個條件,一是水性好,二是不暈船。
中午時,高歡讓人給通過初試的漢子,準備了大餅、饅頭、鮮魚湯,還有咸菜,令個人飽食一頓。
這些窮苦人,平常都是喝粥吃野菜,看見熱湯和白面饃,頓時變作了豺狼猛獸,蜂擁而上,胡吃海喝,竟有噎死者。
顧三麻子,是山東登州來的流民,早前東江鎮還在時,他曾跟著船隊,給遼東的明軍送過給養,后來東江鎮完了,關外的明軍重鎮逐一失陷,登州的海運便停了下來。
顧三麻子失了生計,加上清軍又入寇山東,他們一家便成了流民,跑到了淮安,靠著做苦力為生。
雖然他什么事情都肯干,也能吃苦,常常從早到晚上的給東家扛包,但是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他來淮安五六年,父母,估計要轉鐘后。)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