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明朝一斤生鐵的價格約是銀一錢五分。閱按黃來福說的,要造刀槍三千把,還要制造盔甲一千副,按大明朝普通的青布鐵甲每副用鐵五十斤八兩來算,一千副鐵甲的用鐵量最少就是五萬多斤,光這些甲買鐵的銀錢就要花去約七千多兩。
還有幾千把刀槍,不說上好的摩挲刀和紅滾刀,按普通的腰刀和長槍來算,一把刀槍用鐵十到十五斤來說,三千把刀槍光用鐵量就是三、四萬斤,這里買鐵又要花去銀錢四、五千兩。
當然還不止這些,制造鐵甲刀槍,需要大量的棉布,軟熟皮穿,綿索穿,紅絨絳穿,絲吊線,火漆,桐油等物,這里又需要大把的錢。
有了鐵甲還要配頭盔不是?鐵甲總不能配朱紅皮盔吧?那還不如造皮甲呢。上好的尖頂明盔咱用不起,就造現在比較大眾的八瓣帽兒盔吧。一個盔用鐵量是多少?一千個頭盔又要花錢多少?還有和盔甲配套的紅肩纓與茜紅氈襖等物,又是要花錢。
還不算工匠們打制兵器盔甲時所需的人工月糧了,而且武器的耗損是很快的,刀槍之類的,至少一年或是二年就要換一次,盔甲經常也要修修補補,這也是很花錢的。一副普通的盔甲最終出來,怕都需要花費好幾十兩銀子,一千副盔甲最少就是幾萬兩銀子這還是有錢有料能順利工作的前提下,而且打制是需要非常費時間的,刀槍還好會好一點,如要打制一千副盔甲,依五寨堡的這些軍匠的人數技術,拿出最快的度,也需要兩年時間……
隨著劉總旗和黃如鎮你一我一語的解釋,說得黃來福的臉由紅轉黑,又由黑轉青。這養兵的費用真是太高了,光是盔甲刀槍就要說不清地錢糧了,還有其它的許多武器裝備,如還要養騎兵,就更是花錢如流水了。
算了算,自己不說象戚繼光那樣在薊鎮的軍炮營,就是普通的兵騎營三千人的話,配上適當的火器,帶裝備。帶士兵的糧餉,帶買馬費用消耗,怕一年就要十七、八萬兩銀子。如果要按戚繼光那樣的軍炮營來一營的話。怕是十八萬兩銀子都遠遠不夠。
自己目前地家底,哪里去拿這么多錢?黃來福沉思。看來在錢財方面,自己要多想辦法了。
說到火器,黃來福自然知道火器將來的作用,他問劉總旗道:“對了劉大人,關于火器之事,如火銃之類的,你可以打造嗎?”火炮他就不問了,不用問都知道造不出來。
劉總旗有些為難地道:“回大人。職下等才能淺薄。只能修復一些受損地鳥銃,如要打制長柄的火銃,那就無能為力了。不過如果大人只想造一些銅柄手銃地話,職下倒是可以辦到。”
說到這里,劉總旗輕聲地道:“大人想造大火器嗎?我們五寨堡只是一個小千戶所,如讓軍匠打制這些火銃的話,怕會有人說閑話吧?”
大明的火器生產一向限制嚴格。除了軍器。兵仗二局外,各軍鎮衛所不得擅造。如遇邊官奏討,工部奏行,才能照數鑄給,如私自制造,便會被人彈劾有不軌之心。明中葉后,除了北邊的重鎮薊鎮,可以造一些先進的火器外,其他都司衛所只能生產一些一般性的火器,如手把銃口之類的。就算鳥銃之類的中等火器,一般只得一些州縣生產,并作為稅地一部分上交。
其實大明火器眾多,每年兵仗局就要造出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四眼鐵銃、佛朗機鐵銃、十眼銅銃、木廂銅銃、神機銅炮、十眼銅炮無數。這兵仗局是大明專門制造各樣火器地地方,由內府監局統領,有太監一員,每年都要制造軍用火器幾十種。
還有屬于工部管理的軍器局,每年也會造一些長槍銃炮撒袋等類的火器。除此之外,還會打制一些常規的軍器和軍裝,每年額造盔甲腰刀等器三千六百件。
限制嚴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優秀的火器人材都在軍器局和兵仗局那邊,就算黃來福有辦法破除了這個限制,也沒有這個人材啊。
不過火器確實是很重要,除了想辦法讓自己五寨堡的火器生產得到朝廷的批準外,要不,先向一些州縣衛所購買?不過黃來福隨即打消了這個念頭。除了兵仗局外,大明各地生產地火器質量都讓人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