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大明朝庭對五寨堡的屯糧成績大力嘉獎,給于考評優等,還通過大明達的邸報系統明天下,一時間,讓五寨堡的聲名更是遠揚。
由于現在的五寨堡己經擴兵一營,黃來福稱之為來福營。不久后,兵部拔給五寨堡一些兵器裝備,有鐵甲二百副,大弓千張,大箭二十萬只,長槍腰刀藤牌若干,馬鞍仗兩百副,此外還有軍服三千套。
相應的,黃來福領取裝備時,也付出了一筆錢。此外,前幾天時,山西戶部管糧主事的張文保也前來五寨堡,眉開眼笑地押解走了十萬兩的稅銀。
黃來福說話算話,并沒有找什么借口留難拖欠稅銀。當這筆稅銀運送到京城戶部后,戶部尚書王遴對五寨堡及時納稅,不拖欠的行為表示了贊賞。他私下感慨,如果大明官員都象黃來福一樣,那何愁戶部庫房枯竭呢?
現在的五寨堡有錢有糧,財大氣粗,軍戶們待遇好,氣勢高,比起以前的窮苦之地真是天壤之別。又有朝中閣臣及萬歷帝的肯定嘉獎,聲名遠播,對周邊地方的很多人,特別是一些邊鎮軍士們,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很多原先從五寨堡逃出的軍戶們,都產生了強烈的回歸念頭。
山西鎮,寧武關。
寧武關是山西鎮駐守總兵所在地,周七里,南北狹,東西長,城池猶如鳳身,向有鳳凰城之稱。關的四周炮臺,敵樓星羅棋布,城守堅固。不過雖是鎮城,這時的城墻仍是為黃土夯筑,歷史中。寧武關磚城要到萬歷三十四年才開始包砌。
寧武關下就是恢河,在往年,恢河斷流的時候,來自漠北草原的游牧騎兵就會沿河谷揮師南進。直抵關下,成為三關中歷代戰爭最為頻繁的關口。
不過自隆慶和議后,百年來蒙古人的大規模入寇就基本停止,算起來,寧武關己經太平了十幾年。多年邊地無戰事,讓城內外地軍民們都有些懶洋洋的。
和外表的雄偉不同,走到寧武關里面,只見街道骯臟污穢,路面坑坑洼洼。到處是身著破舊衣甲的軍兵們到處亂晃。中間夾著許多衣著華貴地大商賈與軍官們,顯得那樣刺眼。
在各個街街角角,還有眾多的饑民乞丐。饑民們大多來自周邊衛所,還有寧化,靜樂等更遠的地方。他們癱坐在路邊。不時伸出手,向各人乞討。特別是那些熱氣騰騰的包子攤和面條攤面前,總是圍聚著眾多的乞丐,攤主一不注意,乞丐們搶上幾個包子就跑,讓攤主追趕不及,只能請求軍爺幫忙,自然,這好處費又是少不了的了。
不過讓各小攤販們稍稍松口氣的是,這幾個月中。鎮城內的饑民乞丐們己是少了很多,聽說他們大部分都去什么神池堡,五寨堡了。特別是五寨堡,聽說那地方越來越繁華,需要的人工也多,大家都跑那么去了。那地方真那么好?種種消息,聽得各個攤販們心動不己。
作為鎮城,寧武關內外駐守著近萬官兵。這些官兵中。除了一部分地軍戶外,大部分是拿餉的營兵。每月餉銀一兩,萬人的大城,也吸引了眾多地商賈們在這里經營,特別是近總兵府邸和監軍府邸的七百戶街上,更是商鋪星羅棋布,賣什么都有。
這條街上,河北河南的棉花,淮北山東地食鹽,江南的茶葉桐油生漆布匹,還有華蓋山下,恢河里不斷從大同鎮等地運來的煤鐵等,都匯聚到寧武關來。不過這段時間,恢河里運來煤鐵的船只越來越少,現在的寧武關,越來越多的,使用的都是來自神池堡的煤鐵。畢竟神池堡離這里更近,價格也就更便宜。
還有最大樣的,還是從五寨堡運來的糧米食油,寧武關內外駐守著近萬官兵,他們大多不是軍戶,領取餉銀后,就要購買糧食。萬人地軍隊,需要的糧草不少,這就吸引了眾多的米商在關內經營。
進入秋后,那運糧的車馬,便從五寨堡源源不斷而來。不單如此,五寨堡除了糧米外,五寨堡還有眾多的商品在鎮城內銷售,如各種豆干、鹽蛋、魚干、火腿等副食品。還有各種毛紡品,不論是昂貴的羊絨品,還是價格相對低的呢絨品,在寧武關內都有販賣,大大擠壓了從各地來的貨品市場。如果這種現象放在后世,很多人腦中便會現出一個詞:傾銷。
這種現象,讓關內地軍兵們很是驚異,你說那五寨堡只是一個小軍堡,哪來地這么多糧米?還有那么多的商品?而這些東西,連自己地寧武關都制作不出來。各人談論時,語氣中都隱隱有些酸意,就類似一個省城,被一個縣城所比下去的心理落差。畢竟在很多人心目中,寧武關怎么說也是一個鎮城,而五寨堡不過是一個所城,雖說現在成為了衛城。現在差距顛倒了,自然讓很多人內心不舒服。
不過也這引起了很多寧武關的人,對五寨堡的注意。多少了解五寨堡的人,都內心中產生了一些向往,而那些原來從五寨堡內逃出來的軍戶們,更是內心百味夾雜。
在寧武關的西門城樓上,齊大牛靠在墻邊,摟著自己的長槍,看著城門外來往的人群,和遠處破爛的街道,呆呆地在想著自己的心事。
前幾天,他在五寨堡的一個好友又托信過來了,談起他現在在五寨堡的待遇,話中都是掩不住的自豪。這信是齊大牛請一個街上書信先生讀給他聽了。信中交待,這信可是那好友親自寫的,齊大牛不知道這個好友什么時候還會識字寫字了?
不過這不要緊,最重要的是現在的五寨堡,讓齊大牛很是心動,這些時間來,關于五寨堡的一切,齊大牛己經聽多了。聽說現在變化很大,不再是以前那個窮破不堪的小軍堡了,而且現在還升任為衛城,就是寧武鎮城內。己經有很多人往那兒去謀生。
這讓齊大牛有些后悔,當年自己到這鎮城來,似乎不是明智的選擇啊。不過記得當時自己調到鎮城來時,五寨堡軍士中,可是羨慕地人不計其數,餉多不說,還可認真操練,一展自己一身武藝。當時自己到鎮城后,可是得意洋洋地捎信回去炫耀。哪知今時不同往日了。
到了鎮城后才知道,這里也不比五寨堡好多少,除了總兵直領的標兵和家丁們外。普通士兵的生活也是艱苦,每月的一兩餉銀,七扣八扣。拿到手地,最多幾錢。而且鎮城內暮氣也是極重,由于多年沒有戰事,平時的操練都非常松懈,自己的一手好槍法,毫無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