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鎮的防區上,縱橫交錯,星羅密布著眾多的城堡及火路墩。閱一般而,規模較大的軍堡,每隔30到40里就建有一堡,在一些地勢較為平衍的地方,如岢嵐道,更是每隔20里就有一大軍堡。
至于那些烽火報警的火路墩,在山西鎮,最少每隔二里就有一墩,普遍而,都是每隔一里就有一個火路墩或是敵臺,歸于附近的軍堡管理,五寨堡防區內,也管有火路墩一十二座。
火路墩和敵臺內,都設有專門的墩軍,值軍望。在遇警燃放烽火時,也有系統的傳遞敵情規定:九百以下是零賊,單用炮聲分傳四路,不點烽火。千賊以上是大舉,百余里外即傳烽。如萬人以上,則是烽火不斷,沿邊傳至鎮城。
這次蒙古人入侵,人數在萬人以上,那一路的烽火狼煙,早隨著山西鎮數百個火路墩,一路傳到了山西鎮寧武關鎮城內。
當蒙古人還在偏關城下整隊的時候,他們萬人入寇的消息,傳己傳遍了整個山西鎮。同時,各個軍堡也是塘馬四出,將自己收到的具體消息報于各道,各道參將兵備,又緊急報于鎮城總兵。****最后是山西鎮總兵緊急塘報給朝廷,讓他們派兵馬支援。
山西鎮城,寧武關內。
當蒙古人入寇的消息通過狼煙傳到寧武關時,往日還算繁華熱鬧的鎮城,立時是一片驚恐,周邊衛所村鎮的居民商賈們,或是爭先恐后地逃入鎮城內,或是更遠地逃入代州,忻州等地。
鎮城內也是一日三驚,數度關門。嘉靖十九年時,蒙古人曾經過鎮城,搶至忻州,崞縣等地。地方大遭荼毒,老一輩傳下來的話語,眾人仍是記憶猶新。
山西鎮己是多年未遭戰火了,眼下又是虜馬來侵,眾人都是一片恐慌。
“虜賊己至何處?所指何處?”
鎮城官署內,劉明安總兵臉色有些蒼白,口水有些干,只是不住地問著手下幾個親將守備。這次蒙古入寇規模巨大,由不得他不緊張。
按例。各邊鎮遇有外敵入寇時,戍兵拒,游兵出關夾攻,總兵統領正兵,與副總兵分領之奇兵,參將分領之援兵配合作戰,直到將外敵趕出為止。
不過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作為山西鎮總兵,對于山西鎮上下的軍兵,劉明安是再了解不過了,山西鎮相對各邊鎮來說,稍在腹里,各軍堡的軍士們,又多是衛所民兵,平時難得訓練,也難得見到蒙古人,突然遇到規模巨大的蒙古軍隊入寇。不驚恐瓦解己經很不錯了,更不要說領軍兵出堡夾擊。
而劉明安鎮城內雖有四營兵近萬人,兩營標兵。兩營散兵,但劉明安卻沒有一絲的安全感。那兩營散兵多是老弱不用說,就是兩營標兵,也就是自己的親兵,這么多年懈怠下來,早就不能戰了。
眼下劉明安關心的是,那些蒙古軍隊會不會打到寧武關下來。
他盤算著,依警此次蒙古軍隊有一萬多人。而山西鎮依途中,偏關城內,偏頭關右參將領兵有數千人。老營堡內,有協守副總兵一人,也領有數千兵馬。還有重要地利民堡參將,所轄的盤道梁、神池、利民、八角、寧化、長林、陽方等城堡,共有官軍九千多人,守在鎮城的前方各要害之地。
有這么多的兵馬阻擋。想必蒙古軍隊一時間是打不到鎮城來的。就算打到鎮城來。經各軍堡層層阻擋,處處分兵后。想必兵力也有限。想到這里,劉明安會放心了些。
他手下幾個親將的臉色也是不好看,其中一人躬身道:“稟軍門,據塘馬回報,虜賊大部己過永興堡,眼下就不知他們是前往利民堡,還是八角堡,或是往樓溝堡。”
劉明安厲聲道:“虜賊動向敵情非常重要,一定要探明他們是前往利民堡,還是樓溝堡。每隔一時辰都要向本軍門回報。”
那人應了一聲是,轉身去了然后劉明安坐下,神情焦慮不安,余下的幾個親將互視一眼,各人都是神情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