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2年3月23日。閱
這天,老營堡仍是春寒料峭,漠北的風吹來刻骨的冷,不過此時堡內卻是商賈云集,大多是那些操晉西北口音的五寨堡商人,特別是那些有身份地位的商賈們,眼下都聚于堡內的副總兵府內。
“各位,事情就是如此,大家看看如何?”
說完一大堆話后,黃來福端起身邊的茶盞,輕輕地吸了一
剛才,黃來福說的是到塞外經營土地農場的問題,最主要的第一步就是經營堡外不遠的清水河及準格爾旗,最后依后世的地理,一個縣一個縣地兼并推進。
在黃來福的打算中,他決定以后在口外大搞墾殖農場,種植糧食兼事畜牧,他出武力保護,而那些商賈們力主屯田經營,最后的收益大家按幾成幾分帳。這樣,既可以避開被彈劾挑起邊畔的危險,又可以得到實在的屯田收入,可說是一舉兩得。當然,這只是權宜之計,最好的方法,還是黃來福能有機會借口,光明正大地吞并這些地方,由自己經營農場,特別是包頭河套地區。
聽了黃來福的話后,各個商賈們都是心動,這幾年來,和黃來福的合作中,這些商賈們,個個都賺得盆滿缽滿。^^^^不過商賈們的**是永遠不會滿足的,眼下大明的糧食需求極為旺盛,以五寨堡幾堡的屯田收入,遠遠不能滿足各方需求,這就需要更大的糧源。
其實到塞外的屯田經營,商賈們不是沒想過,只是那里是蒙古人地盤,危險性太高,抑止住了他們的行動,而在眼下的大明。又找不到合適的土地經營。
其實在座的商賈們,他們地家族中。或多或少,都有過屯田的經驗。在大明朝英宗時,由于軍屯廢弛,大明使行開中法,以糧換鹽引,使九邊一帶地商屯曾有很大的展,特別是大同鎮、宣府鎮和山西鎮這幾鎮,當年商人們曾爭出財力,募民墾田。使糧米大豐。在成化年時,當時九邊一帶,一兩白銀可買4.5石米,對于現在的一兩銀子還買不到一石糧,更不要說崇禎年后五兩銀子都買不到一石糧,真是天壤之別。
商屯自弘治中期戶部尚書葉淇變法后衰敗,商人撤離,邊地為墟,米石值銀五兩,一直到萬歷時。才恢復到現在的每石糧一兩多銀。
不過就算如此,對很多糧商來說,九邊還是一個極大的糧米市場。^^^^更不要說還有一個大明北方,幾千萬人口的龐大市場。在眼下的大明,做糧商,決對是暴利之事,不過這也需要有糧源就是。
黃來福這個提議,極有可行性。想到口外那大批的耕地和草原,將來大把的糧食與牛羊,眾商賈們都是眼紅起來,以渠源銳為,大家都是七嘴八舌。連聲討論。
臨汾地亢家,更是大明北方的大糧商,亢家在其它地方呼風喚雨,不過在五寨堡,卻是被渠家壓得死死的,眼見這兩年,渠家的勢力。如吹氣球一般膨脹起來。隱隱己有與亢家分庭抗禮之勢,就是因為當年和黃來福合作的結果。讓他們嫉妒不己。
這兩年,亢家也在五寨堡設了一個糧米分店,由亢家的三子亢友漁親自坐鎮,此時,那肥胖的亢友漁更是連聲道:“黃大人但有吩咐,我等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黃來福微笑點頭。不過也有人心懷疑慮,那介休的侯家掌柜道:“塞外經營,雖是土地不少,不過那里都是蒙古人的地勢,如我們進入經營后,那些蒙古人騷擾,以老營堡將士的戰力,當然不懼,只是大明地軍隊進到塞外,會不會有朝中人彈劾大人挑起邊畔?”
黃來福笑道:“如果有蒙古人的騷擾,我手下的兒郎們,肯定是會救援地,至于到時去救援,肯定不會穿著我大明將士的衣甲,可以以農場護衛隊,商隊護衛隊等名義嘛,就是到時頂個馬賊的名義,也不是不可以,活人還能讓尿憋死?”
眾商賈們都是笑了起來,都說大人說話好有趣黃來福道:“總之,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想要財,一點險都不冒是不可能的。****”
眾人都笑道:“大人說得的。”
這些商賈們和黃來福打交道久了,都明白了黃來福的性格,總之,黃來福這個人,和別的粗鄙軍漢不一樣,雖官越做越大,但為人處事,說他是個精明的商人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