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公元1592年9月28日。閱
秋高氣爽,草長馬肥,天氣頗有些涼意。
鎮北堡處在賀蘭山山脈中間,始建于明弘治年間,離寧夏城西約有70里,全以黃土夯筑而成。整個堡的外形雄渾,蒼涼,帶著濃濃的荒涼及黃土味。
鎮北堡地勢重要,在這里,有著大明寧夏鎮一千總守之。此時,在鎮北堡外,正有數百名蒙古騎兵呼嘯示威著,激起一片片的塵土。正是蒙古順義王力克增援寧夏城叛軍的兩路援兵之一。
看著堡外的蒙古騎兵,守軍只是緊閉堡門不出。
與此同時,在離寧夏城北數十里遠的李綱堡惠農河附近,數以萬計的蒙古兵,正在密密麻麻地用“渾脫”渡河。
這“渾脫”是一種牛皮囊,平時游牧民族用于盛裝乳酪。北地缺乏林木,所以他們行軍遇到河流時,都是用“渾脫”渡河。把衣服和其他物件放入皮袋,把袋口捆緊,人坐在上面,渡河時,把皮袋系于馬尾,派一個人在前面同馬一起游水,以便牽著馬前進。這樣就渡過了河。
這種渡河的方法,最先盛行于唐朝的軍隊,之后被游牧民族普遍使用。特別是在寧夏鎮,由于河流眾多,所以塞外的蒙古人騷擾寧夏邊地時,夏秋都是用渾脫浮渡,嚴冬時則踏冰卒入,入寇寧夏鎮各地。
“大汗,部族的勇士們己經盡數渡過河流了。”
在惠農河西岸,一個親將策馬過來,對騎坐馬上,正沉思不己的蒙古順義王力克道。
“很好,傳令下去,讓各隊的千夫長,百夫長盡快整隊,兩天后。我們就要到達寧夏城下。”
那親將領令而去。力克滿意地看去。放眼身旁。周邊地蒙古人都是身著皮袍皮帽。身上背著大大地弓和巨大地箭壺。個個騎在馬上。軍伍從河地渡口一路排來。蜿蜒得如一條長蛇般。
“來得好。傳令下去。全軍披甲整隊。隨我殺賊。”
“末將領命!”
中軍聲響起。立時全軍響起一片地甲葉聲音。李如松身旁。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地都是宣府鎮軍隊。人數約在萬余。其中在李如松身旁地。是親將李寧率領地千余家丁。個個都是身披重甲。兵強馬壯。
此次力克領軍援助拜。總督葉夢熊得到消息后。就挑選城下各鎮將官。前往迎敵。此時在寧夏城下。可說是猛將如云。特別是前些日地黃來福。麻貴。龔子敬。董一元等人。戰功更是顯著。
他們地軍功讓人眼熱。聽聞蒙古人又入寇后。很多將官都是躍躍欲試。不過總督葉夢熊有自己地考慮。所以最后他命令提督李如松。親自領兵一萬人。前往迎敵。
李如松領著大軍,二十一日從寧夏城下出,到了今天的二十三日。己到張亮堡,在這里,他遇到了力克部地主力。
張亮堡外硝煙彌漫,鐵箭火銃橫飛,殺聲一片。在軍陣的最前面,李如松身先士卒,沖殺在最前面。見主將如此,不論是家丁們還是宣府鎮普通官兵。都是非常受鼓舞。爭先恐后地與敵搏斗。
這里有蒙古力克部的主力,力克身為蒙古順義王。蒙古大小數十部名義上的大汗,麾下的將士也非常精銳,兩軍從卯時戰到巳時,各死傷數百人,還是未分勝負。
直到李如柏、李如樟兄弟二人率隊及時趕到,實施兩路夾擊,力克才大敗,率部拼命奔逃。明軍緊追不舍,一直追到賀蘭山下,力克部蒙古兵四散而逃,眾人爭先奔走出塞。最后李如松部捕斬蒙古人一千三百三十余級,獲駝馬無數。
消息傳回,寧夏城下一片歡騰,葉夢熊、朱正色、梅國楨均上奏報捷,葉夢熊上奏道:“大挫賊鋒,城破在旦夕”。萬歷帝聞后,大喜,下詔賞賜,督撫、將士賜金不等。
隨后寧夏城下的大明官軍,又將捕斬的蒙古人級,全部用竹竿懸掛,立于寧夏城下,城內的叛軍看后,個個更感喪氣。加上官軍兩次挫敗河套部蒙古人的增援,使寧夏城地叛軍外援斷絕,士氣衰落無比。
到了這個時候,黃來福知道寧夏城平,只在不遠了。
八月二十七日。
城外大明軍隊又決大壩水灌城,這讓寧夏城的四面,被水浸壞的地方越來越多。
九月三日。
浙江參將楊文率一干浙兵援軍來到寧夏城下,軍心大振。到了這個時候,總督葉夢熊己經決定讓全軍大造船筏,作好攻城準備。他還布告軍中,有能先登城者,賞萬金,這讓城下明軍個個奮勇,勉圖效力。
九月七日。
在洪水地浸泡下,寧夏城北關終于城墻崩壞,倒塌的地方達數丈,承恩、許朝等叛將忙到北關督守。
九月八日。
城下大明官軍起攻擊,南關薛永壽等約為內應,明軍以聲東擊西之計,佯調舟筏擊北關,承恩、許朝二叛將果然到北關督戰。趁這個時候,李如松,蕭如熏等將親自帶著精銳家丁們突擊南關,黃來福也帶著自己的三百家丁們,緊跟在后。
老總兵牛秉忠,己經七十歲了,還是奮勇先登。監軍梅國楨大呼道:“老將軍且先登城,諸君如何退怯?”他話一說完,黃來福等各軍將都是爭先恐后登上,激烈的肉薄后,南關遂下。
隨后大部明軍將士也是先后登城,到了這個時候,寧夏城內叛軍,真正是大勢已去。
九月十日。
城內的拜等人。見南關己失,己方大勢已去,急忙將前總兵張杰放下城,請求招安。總督葉夢熊,佯為應允,仍然大造攻城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