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的日軍確實頑強,明軍一直從辰時猛攻到巳時,他們還是死戰不退。全文字閱讀
此時不論是明軍還是日軍,都是殺紅了眼。在激戰中,薊鎮都督僉事楊元領軍攻城,被日軍擊傷。李如柏頭上挨了一銃,好在頭盔厚實,未有受傷。
連督戰的李如松,他的坐騎也被城上日軍鐵炮手擊斃。不過兄弟二人都是毫無懼色,繼續督戰。主將如此奮勇,何況士卒?
在五寨堡火銃手的掩護下,明軍一個個爬上城去,與城上的日軍展開肉搏戰,西城的戰斗越激烈。
與此同時,在北城的牡丹峰之地,也是進行著一場殘酷的血戰。
牡丹峰地形險要,是從鳳山到平壤的必經之路,又可與平壤城互為支援,是個要點。日軍在這里經營日久,修有大量的土堡,還設置有大量的鐵炮弓箭。不論是日軍還是明軍,都覺得想要攻克這里,是非常困難的事。
在這里防守的是第一軍團日將后藤加義,在明軍攻打平壤城時,他曾派人前往鳳山求援,不料鳳山守將大友義統領軍剛到平壤,聽明軍攻城時震天的炮響,竟嚇得逃了回去,并往漢城方向逃去了。后藤加義得知道消息后,除了大罵,沒別的辦法,只好加強牡丹峰的防守。面對山上日人嚴密的防守,吳惟忠卻是毫無懼色,領著三千南兵,向山頭上起了猛烈的攻擊。
吳惟忠領的南兵,和日軍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以一隊隊的鴛鴦陣攻擊。沖鋒時,兩名藤牌手在前,用藤牌掩護一隊12人,抵擋日軍的鐵炮弓箭。藤牌手后是兩名狼筅手,再是兩名長槍手。然后是兩名鳥銃手,最后是兩名短兵手,還有一名火頭軍。隊長則是站在隊伍前列中央。
日軍鐵炮弓箭雖烈,但在藤牌手的緊密掩護下,雖付出一定的傷亡,但吳惟忠還是很快領著將士們打到了山上。
戚家軍當年軍法嚴酷。如果作戰不力而戰敗,主將斬。主將戰死,所有偏將斬。偏將戰死,手下所有千總斬。千總戰死,手下所有百總斬。百總戰死,手下所有旗總斬。旗總戰死,手下所有隊長斬。隊長戰死,士兵沒有斬獲,十名士兵全部斬。
不過斬敵賞賜也非常豐厚。斬敵一級賞銀40兩。這也理解了當年戚家軍為什么所向無敵。往往殺敵千人,自身傷亡不到十人。
戚繼光雖然不在南兵中多年。而且也在幾年前去世了。不過南兵作為戚家軍地嫡傳。很多地光榮傳統。還是保存了下來。他們作戰還是一樣地勇猛。而且江南之地。現在雖沒有了大股地倭寇。還是零星有一些小股地倭寇來犯。這正好給了南兵們練兵地機會。讓他們與倭寇地作戰經驗豐富無比。
見明軍很快攻到了山上。日軍焦急無比。使出了他們地招牌戰法。短兵相接。
后藤加義一揚手中地折扇。一隊隊地日軍從土堡中沖出。舉著長刀竹矛等。口中狂叫著。往明軍們沖來。
日軍短兵作戰時向來非常瘋狂。沖鋒在前地。都是各隊中最勇猛地武士。這些人精于刀法。他們地武士刀非常鋒利。刀鞘內寬。抽收間非常方便。特別是沖在最前面地日本武士們都非常善于跳躍。他們雙手握刀。一沖一跳之間。刀光己在眼前。第一次見到日本武士地戰法。確是會被奪去士氣。往往一不小心。或是膽小稍差。就被斬成兩載。
跟在這些武士們后面地日軍戰斗力稍差。手上或拿著弓箭。或拿著標槍。或拿著竹矛等。不過他們也懂得與周旁地戰友隨時保持聯系。協同作戰。
見這些日本人哇哇而來。吳惟忠看得明白。心下冷哼了一聲:“這些倭人地戰法。還是和以前騷擾江南時一樣。一點沒變。”
對付日本人的戰法,吳惟忠己是熟練得不能再熟練了,但在牡丹峰的日軍二千人,卻是對南兵地作戰方法一點也不了解。
在吳惟忠的一聲令下,沖鋒在前的南兵各小隊陣形紛紛一變,盾牌手們退下,狼筅兵們上前,長槍手緊跟,鳥銃手又在后,盾牌手和短刀手護衛兩側。各隊變陣后,繼續向前沖去。
很快,雙方就沖撞肉搏在一起。
“板載!”